陶渊明传原文及翻译注释赏析 陶渊明传原文翻译及赏析( 二 )


他明明白白地写过自己的劳动:“种豆南山下, 草盛豆苗稀 。 晨兴理荒秽, 带月荷锄归 。 道狭草木长, 夕露沾我衣……”很难说这是个坐享其成的人 。
他明明白白地写过自己的乡居生活:“……农务各自归, 闲暇辄相思 。 相思则披衣, 言笑无厌时……衣食当须纪, 力耕不吾欺 。 ”活脱脱一个老村夫 。
他明明白白地写过自己的《乞食》:“饥来驱我去, 不知竟何之 。 行行至斯里, 叩门拙言辞……”不过是比乞丐多一点羞惭 。
就是在《归去来兮辞》的序里, 陶渊明对自己的贫穷困窘的陈述也原是再明白不过的:“余家贫, 耕植不足以自给 。 幼稚盈室, 瓶无储粟, 生生所资, 未见其术 。 ”万不得已, 他才去做了一个小官:“公田之利, 足以为酒, 故便求之 。 ”没有几天, 就觉得为了混口饭吃逼着自己做违背意志的事, “违己交病”, 实在太痛苦了, 便找了个理由, 一走了之 。 从上任到“自免去职”, 前后才“八十余日” 。
大家不过是在猜一个没有人会给出谜底的谜 。 不过有一点我想是可以肯定的, 陶老先生的日子就是好, 也决好不到哪里去 。 一个“质性自然”, 不肯“矫励”、也就是常说的“不为五斗米折腰”, 跟主流社会离得那么远的倔老头, 当然也得不到主流社会的恩宠 。 死了, 只有朋友给一个私谥 。
陶渊明“一语天然万古新, 豪华落尽见真淳”, 是我们今天认识的陶渊明 。 金元时期的大诗人元好问甚至为此感谢晋朝社会对陶渊明的无知或冷遇, 说是“南窗白日羲皇上, 未害渊明是晋人”, 我们怎样对待陶渊明的精神遗产 。
鲁迅认为, 真的“声闻不彰”“息影山林”的“隐君子”, “世间是不会知道的”, 而有了“隐士”美名的人有时不免被人“当作笑柄” 。 他的看不起隐士是显见的 。 但他对陶渊明却高抬贵手 。 他一面认同“陶渊明先生是我们中国赫赫有名的大隐”, 一面又指出“陶潜因为并非浑身都是静穆, 所以他伟大” 。 鲁迅很赞赏地说:
……所以现在有人称他为“田园诗人”, 是个非常和平的田园诗人 。 他的态度是不容易学的, 他非常之穷, 而心里很平静……还是“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 这样的自然状态, 实在不易模仿……这是何等自然 。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
鲁迅在这篇并非专门研究陶渊明的讲稿里, 用一再的强调, 明白而准确地给了陶渊明一个定位:自然 。
同时也就在无意中给了陶渊明的崇尚者一个难以达成的人生命题:自然 。
当然, “有钱人住在租界里, 雇花匠种数十盆菊花, 便做诗, 叫作‘秋日赏菊效陶彭泽体’”, 很容易, 却不合陶渊明的“高致” 。 与这可笑相比而成为可恶的是, 一些恨不得天下风光占尽的利禄之徒, 却总喜欢请人书了“岫云”“宁静致远”“淡泊明志”之类挂在客厅里 。
所以可笑和可恶, 就因为:不自然 。
自然是静穆的:“暧暧远人村, 依依墟里烟”;自然也是激动的:“刑天舞干戚, 猛志故常在” 。
自然是健全的生命活力 。
自然是一种极度的简朴:“甘天下之淡味, 安天下之卑位, 不戚戚于贫贱, 不忻忻于富贵 。 ”自然也是一种极度的奢侈:“怀良辰以孤往, 或植杖而耘耔, 登东皋以舒啸, 临清流而赋诗 。 聊乘化以归尽, 乐乎天命复奚疑 。 ”
自然是内在精神的富有 。
自然是一种选择:“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自然也是一种随意:“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