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苏轼翻译和原文 行香子苏轼翻译( 二 )


《后汉书》还记载,刘秀和严光同榻,刘秀半夜醒来,发现严光的脚丫子在自己肚子上,刘秀没有声张 。第二天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奏报说,昨夜“克星翻御作甚急“,皇上一夜可好?皇上笑着说,没事,不过和老同学同榻而眠而已 。
刘秀授严光谏议大夫,他是想“苟富贵,勿相忘” 。但是严光只把他当作同学少年,要做出“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的样子来,拒不接受官职,归隐富春江,终日钓鱼为乐 。
苏轼这次到富春江一带,深入基层检查工作,不仅是走进了山水画,更是走进了文学史,并用《行香子》记录了富春山的山水之美,并借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历史典故,表明自己的志向 。
03.《行香子》词牌简介
《行香子过七里濑》,《行香子》是词牌,《过七里濑》是题目 。
词牌也叫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 。词最初是歌词,是伴着曲调演唱的 。我们今天听某个歌手唱歌,有歌词和作曲,才算一首完整的歌曲 。
在古代曲调通常先于歌词而存在,,有固定的形式,并长久流传下来 。每个人都可以依此曲调填新词,曲调不变 。就像现在的歌曲,作曲不变,重新写了歌词,唱起来还是之前的旋律 。
古人用过的词调总共有1000多个 。行香子是古人常用的词牌之一 。以“子”结尾的词牌,有几十种 。例如《江城子》《破阵子》《更漏子》《捣练子》《卜算子》《南乡子》《南歌子》《采桑子》《酒泉子》《山花子》等 。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子”读第三声,而不是轻声 。例如,我们平常说“儿子”的“子”读作轻声,但在词牌中必须读第三声 。
再如“春花秋月何时了”的“了(liao)”,也要读第三声,不可读作了(le,轻声) 。
蒋捷有词“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其中的“了”读作“liao,第三声,属于仄声” 。
行香是佛教仪式中绕行上香的一个环节,最初是法会仪式中礼佛之人绕行上香时作为伴奏的佛曲 。
“子”就是曲子 。
行香之事始于东晋时期的道安法师,从南北朝开始,朝廷举办行香法会,唐代时,行香中必会有佛曲伴奏 。
敦煌壁画中有《乐庭环夫人行香图》 。图中画的就是盛唐天宝年间,乐庭环家中的女眷们供佛行香的场面 。
《行香子》,流行于宋代,别名“爇心香”“读书引” 。正体66字,变体64字、68字、69字等 。
【行香子苏轼翻译和原文 行香子苏轼翻译】小结:这是苏轼非常早期的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填写《行香子》这个词牌 。看得出苏轼非常想把它写的词工句丽,平仄无差 。他善于学习前辈欧阳修、梅饶臣等,支持欧阳修“以文为诗”,学习梅饶臣“学唐人平淡处”的行文风格,他曾引用父亲苏洵的话“诗文皆有为而作”,最终以他横溢的才华,突破前人局限,对诗体革新运动,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诗坛屹立不倒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