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香子苏轼翻译和原文 行香子苏轼翻译

元代画家黄公望,名列“元四家”之首 。在他五十多岁时,浪迹于富春山一带,醉情山水之间,常常看到美景,就抽出画笔,展开纸卷,就地创作 。经过十年时间,《富春山居图》的山水画卷终于问世 。富春山的美丽风景吸引了很多文人志士吟诗作赋 。今天要介绍的是大文豪苏轼第一次游历富春山时写的词《行香子》 。
01苏轼第一次写《行香子》的经过和《行香子过七里濑》解读
宋神宗时,年号熙宁,熙宁二年,即1069年,王安石致力于变法,苏轼因为反对新法,1071年7月,离开都城开封前往杭州担任通判 。至1073年,变法到了第四个年头,推行受阻 。
熙宁六年二月,即1073年正月下旬,受杭州太守委派,苏轼到杭州西南一带的基层工作,这让他有机会饱览富春山水 。苏轼那一年37岁,泛舟江上,黄公望笔下的富春江美景,近在眼前 。在经过一个名为七里濑的地方时,水流湍急,连绵七里 。两岸山峦起伏,烟波浩渺,云霞出岫,苏轼神情愉悦,他写下了《行香子过七里滩》:

一叶舟轻,双桨鸿惊 。水天清,影湛波平 。鱼翻藻鉴,鹭点烟汀 。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 。
重重似画,曲曲如屏 。算当年,虚老严陵 。君臣一梦,今古空名 。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这首《行香子》属于苏轼的早期作品,也是他第一次填此词牌 。
释义:
七里滩:又名七里濑、富春渚,在今浙江桐庐县严陵山,连绵七里,故名 。
藻鉴:浮有藻类,平整如镜的水面 。鉴,镜子 。
汀:水中小块平地,小洲 。
屏:屏风,室内用具,用以挡风或障蔽 。
严陵:即东汉严光,字子陵,,与刘秀是少年学友 。
君臣:君指刘秀,臣指严光 。
词的上片写景,重在写水,如用工笔细细描绘,精致有韵 。
苏轼乘一叶小舟沿富春江逆流而上,双桨像受惊的鸿雁在水面上翩翩飞舞 。这句化用了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的名句 。
富春江上,天空碧蓝,江水澄澈,山色天光倒映水中,波平如镜 。鱼从铺满水藻的湖面一跃而出,又落回水中,从天空徐徐落在沙汀上 。苏轼是第一次填《行香子》词牌,写景状物遣词造句的能力,精于工巧,非常值得称道的 。
沙溪、霜溪、月溪是富春江上的三段溪流,水流的速度不一样,所以苏轼用了三个不一样的词:急、冷、明 。并且用一个“过”字,衔接巧妙 。
下片写景,重在写山,从大处入手,用大写意勾勒出山势变化 。
山势重重叠叠如画卷,似屏风 。似乎把工作中的不愉快暂时屏蔽隔绝了 。于是,作者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历史和人生 。想当年,严光拒绝光武帝刘秀出仕,在富春山隐居终老,虚度80多岁 。这是苏轼表示了自己不会学严光,他走的还是入仕为官的仕途之路 。
刘秀和严光曾经是学友,到现在道同而志不合,都是沽名钓誉,徒有虚名 。然后思绪收回到山水中,写了三处山的样貌,呼应上片的三处溪流 。“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 。”
02.苏轼借《行香子过七里濑》中的典故明志
严光是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的少年学友,《后汉书》中有一篇非常富有传奇色彩的传记 。
刘秀当皇帝之前和严光有过一段共读时光,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刘秀起兵反对王莽篡权,最后登基做了皇帝 。他的学友严光曾助他一臂之力,最后刘秀做了皇帝,严光就不肯跟他同享富贵,不告而别 。
刘秀觉得严光饱读诗书,满腹才华,派人寻找严光的下落 。
有一天,手下报告说看到一个人披着羊皮袄,在湖边垂钓,貌似严光 。于是让手下人备了厚礼去请,去了三趟严光才答应出山 。刘秀好吃好喝招待他,严光无动于衷,只管吃饱喝足睡大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