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投放数量减半 北京公共自行车使用回暖( 二 )
站点密度越高使用率越高
虽然公共自行车平均日周转率赶超共享单车 , 但数据仍然不够理想 。 而为何延庆区公共自行车周转率可达到5.9的高值?采访人员了解到 , 这要归功于站点加密及满足用户出行轨迹 。
据介绍 , 延庆区今年完成了公共自行车二期项目建设 , 全区新增公共自行车站点35处、公共自行车500辆、锁车设备1000套 , 在公共自行车站点覆盖区域 , 每平方公里站点数达到7个 , 居民小区、景观公园周边站点通常有四五个 。 站点加密后 , 8月份日周转率比去年同期增长近20% 。
世界资源研究所中国可持续城市项目主任刘岱宗介绍 , 根据对美国公共自行车系统的调研发现 , 运营成功与否和站点密度以及停放站间距离密切相关 , 任意两站点之间距离应在1000英尺(约380米)以内 , 每平方公里有10个站点是公共自行车运营成功的主要保障 。 美国盈利的三座城市传统公共自行车日周转量都在5次以上 。 同时 , 在出行目标、需求明确的区域 , 比如世园会等景区周边 , 发展公共自行车在用户需求和管理上都有优势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目前公共自行车站点布设上 , 核心城区每平方公里有4至5个站点 , 这一数字还远远不够 。
运营方应相互借鉴调度模式
刘岱宗指出 , 公共自行车不应仅靠价格优势吸引用户 , 还应在与共享单车的竞争中 , 不断提高管理及服务维护水平 , 比如车辆更轻便耐用 , 租还车更方便 。 他介绍 , 目前一些城市从市场化角度推出的管理创新可以借鉴 , 以南京为例 , 居民骑行公共自行车累积的“碳积分”可以换取超市优惠券 , 以此引导市民绿色、低碳出行 。
“共享单车与公共自行车相互借鉴调度模式、平台管理 , 两者互为补充、取长补短 。 ”刘岱宗表示 , “有桩”与“无桩”并非完全对立的两种模式 , 技术上可以实现融合发展 , 打破界限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目前多个城区已开始试点由政府主导、定位更精准的电子围栏技术 , 确保区域内共享单车停放的时间、种类、数量及报备情况得到有效监测调控 , 进一步规范共享单车停放秩序 , 实现“入栏结算” 。 刘岱宗同时指出 , 管理部门可以合理划定停放点 , 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公共自行车 , 只有通过考核、真正实现入栏结算的企业才能投放 , 从而实现城市管理有序、企业运维高效、市民骑行便捷的多赢局面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