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假公众号骗人伎俩:取“高仿名”冒充正规机构( 三 )

  “假公众号在短时间内不可能杜绝 , 我们要做的就是对这个问题有清楚的认识 , 如何控制其规模和社会影响力 , 避免对公众造成大面积的误导 , 或者对用户的合法权益造成越来越大的损害 。 同时也要从制度、措施上进一步完善 , 让已有的假公众号失去存在价值 , 让想办假公众号的人越来越难 。 ”王四新说 。

  注重保护个人信息

  一旦被骗及时报警

  那么 , 应该如何防范假公众号骗局呢?

  朱晓峰认为:第一 , 对于网络用户而言 , 应当慎重加入公众号 , 尤其要警惕那些没有规范途径的或者自己非常陌生的公众号 , 提高对个人信息尤其是敏感信息的保护意识 , 防患于未然 。

  第二 , 对于网络平台运营者而言 , 其是有效规避、防范真假公众号的核心 , 因此应当强化管理意识并提高管理水平 , 及时发现并封禁违法违规的公众号 , 及时通知并配合公安机关开展相应的调查和处理;对于因为网络平台运营者的过错而导致相应损害发生的 , 网络用户有权向其主张承担相应的民事法律责任 。

  第三 , 对于监管机构而言 , 应尽快建立监测、研判、预警、处置和追踪的网络安全问题联合处置机制 , 为包括公众号运营在内的网络环境提供完善的监管机制 。 并依法及时对违反网络安全运营职责的平台予以处理 , 使其能够在规避防范问题公众号时真正发挥核心功能 。

  王四新则认为 , 要想防范假公众号骗局 , 一方面 , 监管部门要加强监管 ,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等监管机构对平台的监管责任要不断落实;另一方面 , 平台本身也要进一步完善申请、审核、注册以及管理流程 。 例如 , 严格审核公众号申请时提交的材料;一旦发现假公众号 , 就要及时采取措施 ,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 , 对异常情况及时跟踪监管;同时也要利用好平台内部的举报机制 , 一旦网友举报就要及时反馈、处理、汇总 , 将问题类型化 。

  此外 , 公众也要提高防范意识 。 王四新说:“关键在于提高自己的识别、鉴别和比对能力 , 同时摒弃贪小便宜的思想 , 要注意通过减少暴露信息的方式 , 适当地保护自己 。 ”

  而如果公众一旦被骗 , 朱晓峰建议 , 首先应保存好相关证据 , 根据被骗情况决定具体的维权措施 。 对于情节严重的 , 例如涉及欠款较多或者人身伤害的 , 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对于造成较大财产损失或因人身侵害而有严重精神损害的 , 可以及时向法院提起诉讼 , 主张损害赔偿;对于个人重要信息被骗的 , 可以通知网络平台运营者删除相关信息 。

  法制日报采访人员  韩丹东

  法制日报实习生 林银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