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在南方祠堂较多、也有族谱,而北方却很少见到祠堂呢?

当前南方祠堂数量比北方多是事实,且南方祠堂大多比较完整,这一点与北方祠堂、族谱少见的对比非常鲜明 。可能很多人会有误解,认为祠堂文化起源于南方,因为像徽派建筑、八闽建筑、岭南建筑等,多少都与祠堂有点类似,但其实祠堂建造并没有统一的规格,各地祠堂仅从外观上看,基本都融合了当地民居的特征,只不过因为南方祠堂数量较多,所以给人造成了祠堂起源于南方的假象 。

为什么感觉在南方祠堂较多、也有族谱,而北方却很少见到祠堂呢?

文章插图
实际上,不管是从祠堂祭祀文化,还是从祠堂的家族文化上来看,北方都是祠堂的发源地,且祠堂鼎盛时期,北方祠堂数量要多于南方 。首先说说祠堂的祭祀文化,印象中祠堂不但是家族议事的场所,更是祖先去世后祭祀的场所,像电视剧中所演的那样,祠堂正中摆放着大量祖先牌位都是真实的,而祭祀文化起源于儒家中的孝道 。历史上儒家文化起源于鲁国,并逐步在中原地区发扬光大,而历史上的中原主要指今天的河南、山东、河北一带,故而完全有理由认为祠堂起源于北方 。
为什么感觉在南方祠堂较多、也有族谱,而北方却很少见到祠堂呢?

文章插图
再从家族文化上来看,祠堂最开始只有皇家、达官贵人才能建设,普通人根本没有实力,更没有权利去建设,后来随着权力逐渐解封,祠堂才在民间兴起,当时祠堂在不同地区,又可称之为家庙、宗祠、家祠等,从这几个称呼上就不难看出,祠堂不仅象征着一个家族的传承,更象征着家族荣誉、荣耀 。历史上,如果某个人因某件事触犯族规,被逐出宗族,那这个人在社会上很难立足,因为古代用人都讲究来源、出身,甚至一个人的出身都融合在姓氏中,比如公孙X、公子X、孟姜女等,所以古代家族出身往往能影响一生,而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族基本都集中在北方(中原),故而当时北方的祠堂数量也很多 。
为什么感觉在南方祠堂较多、也有族谱,而北方却很少见到祠堂呢?

文章插图
而之所以当下南方祠堂、族谱数量多于北方,则源自历史上北方的多次战乱,以及近现代的某次颜色斗争 。历史上北方不仅经历过五胡乱华,还经历过五代十国,更经历过靖康之耻、蒙元政权等,这几次朝代更迭,几乎都上演胡人、蒙人大规模南下,而胡人、蒙人与汉人文化不同,不仅大规模屠杀汉人,也将汉人祠堂破坏殆尽,这种情况下大量汉人渡过长江(衣冠南渡),进入江浙、岭南一带,比如今天的客家人、广府人祖上基本都是中原汉人,而这些南下的汉人不仅带去了大量人口,也带去了祠堂文化,久而久之南方祠堂遍地生根,且为了不忘记中原祖先,南方祠堂也越来越多 。更重要的是,到了近现代,北方祠堂、族谱还在“破四旧”运动中遭到了灭顶之遭,而南方祠堂则因为远离权力中心,得以大规模保留,这最终呈现今天的画面,南方祠堂规模、数量都高于北方 。
欢迎点击关注,留言一起探讨 。
北方人也有祠堂族谱,但北方战乱多,祠堂族谱被损坏,祭祖可在祖坟进行,就不建祠堂了 。南方人一部分是从北方迁徙来的,把祖坟丟了,只能盖祠堂祭祖 。所以现在有些南方人拿着族谱到北方寻根祭祖 。
比如说,南方的客家人,都是中原逃难过来的,好多甚至背着祖先尸骨逃的(现在客家人还保留二次葬的习俗),来到赣州后都是聚族而居 。
家族里面有子孙发达了,会带领族人建一座类似城堡一样的围屋,祠堂在正中间,族人的房子依次围绕祠堂建开 。
族人无论走到到天涯海角,修订族谱的时候,还是会竭尽全力去通知到,无论离开多久,子孙回来都可以轻松查到自己从哪来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