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情人节的?

谢邀!
七夕 , 最早来源于人们 , 对自然的崇拜 , 从历史文献上看 , 至少有三四千年前 , 随着人们 , 对七夕节的形成与民间流传的 , 牛郎与织女的故事有关 。七夕 , 又称乞巧节 ,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 , 人们仰望星空 , 祈祷自己的婚姻美满幸福!其实这个时候 , 已经可以称为中国的情人节了 。
中国情人节—七夕 ,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
谢邀 。中国古代并没有纯粹意义上的情人节 , 这与封建礼制之下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不无关系 。七夕在古代又叫乞巧节 , 何谓乞巧?就是人间的姑娘向天上的织女学纺绩经验和技巧 。牛郎织女确实是一个故事 , 但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这段爱情 , 而是为了祭祀七姐这个人间天上第一纺织能手 , 树立织女这个典型 , 有点类似于宣扬“三八红旗手”的意味 。

七夕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情人节的?

文章插图
七夕节又称七巧节、七姐节、乞巧节等 , 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七夕由星宿崇拜衍化而来 , 为传统意义上的七姐诞 , 因拜祭“七姐”活动在七月七晩上举行 , 故名“七夕” 。东晋葛洪在《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描述 , 这是迄今为止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乞巧节是古代以女性为主体的节日 , 在这一天 , 女子们会外出访友、祭拜织女、切磋女红、乞巧祈福 , 后逐渐演化为观星、祭拜、乞巧、曝衣等几个内容环节 , 因此七夕又称作是“女儿节” 。2006年5月20日 , 七夕节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
【七夕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情人节的?】
七夕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情人节的?

文章插图
唐代崔颢在《七夕词》一诗中有较为生动的描写 , 记载了帝都长安七夕节日的景况——家家乞巧、户户穿针、朝野上下共庆七夕 。诗云:
长安城中月如练 , 家家此夜持针线 。仙裙玉佩空自知 , 天上人间不相见 。长信深阴夜转幽 , 瑶阶金阁数萤流 。班姬此夕愁无限 , 河汉三更看斗牛 。而唐明皇和杨贵妃七月七日长生殿幽期密约的故事 , 更为七夕披上了一层爱情面纱 , 使很多人自然而然地会误以为七夕就是爱情的节日 。
七夕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情人节的?

文章插图
宋代的乞巧节与唐代几乎没有区別 , 最大的不同是乞拜的对象不仅有织女 , 还包括了牛郎 。《东京梦华录》记载了宋代都城开封七夕节日的盛况——“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 , 或儿童裁诗 , 女郎呈巧 , 焚香列拜 , 谓之“乞巧” 。而在民间 , 则有《梦梁录》刚收录了宋代杭州乞巧节的情形——“富贵之家 , 于高楼危榭 , 安排筵会 , 以赏节序 , 又于广庭中设香案及酒果 , 遂令女郎望月 , 瞻斗列拜 , 次乞巧于女、牛” 。
七夕是从什么时候成为情人节的?

文章插图
而到了明清时期 , 节日的主题亦无变化 , 只是娱乐的内容进一步拓展丰富了 。比如十分流行“投针验巧”这个活动 , 就是在盛满水的器皿中投放缝衣(绣花)针 , 以日光投于水底的针影去评判是否“得巧” 。《燕京岁时记》有錄:“京师闺阁 , 于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 , 各投小针 , 浮之水面 , 徐视水底日影 , 或散如花 , 动如云 , 细如线 , 粗如椎 , 因以卜女之巧拙 。俗谓之丢针儿” 。类似情形 , 曹雪芹在《红楼梦》一书中也有描述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