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万八风水眉女人若水( 七 )


第四 , 春秋时代 , 莱国与莒国尚夷风 , 用夷礼 , 因而为齐鲁等周王室或其诸侯国所不齿 。而纪国与莱国世代为通婚国 , 说明纪国与莒国一样 , 是周王朝所封的土著东夷方国 。
第五 , 宋代《路史》记载少昊后代有:“偃姓国22个 , 赢姓国57个 , 李姓国4个 , 纪姓国6个 , 蔑姓国2个 , 还有不知何姓的国9个 。总共6姓100个国” 。说明少昊之后有纪姓(姜姓 , 因国而姓) 。
第六 , 从考古学的角度讲 , 炎帝文化属于仰韶时期的文化 , 与仰韶时期相当的海岱地区文化是大汶口文化 。如果炎帝后裔从黄河中上游迁移到黄河下游的海岱地区 , 势必将仰韶文化带到海岱地区 。考古学证明 , 由一个族群和部落因迁移而形成的方国 , 必然留下该族群的文化痕迹 。因为除了迁移时携带的生活用品之外 , 即使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之中 , 本族群的文化在他们制造的生活用品上也一定会得到反应 。在整个海岱地区 , 特别是在日照一带已发现了大量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 , 出土各种器物 , 但迄今为止并未发现有任何仰韶文化的痕迹 。也就是说 , 海岱地区在龙山文化之前无炎帝之姜 。海岱地区即使有炎帝之姜姓古国 , 也只能是在夏商期间迁移而来 。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的逢伯陵 。
第七 , 许倬云在《西周史》中列举了包括纪国在内的众多西周封国的迁徒 , 然后写道:“这些封国均曾远迁数百里甚至上千里之外 , 则随封君迁移的族群 , 一定是分封的主体 。以姬姓与姜姓封国迁移的路线来看 , 都由河南移往更东方或南方的新领土 , 为周室建立新的藩屏 。在新的地方 , 这些族群叠居在原居民的上面 , 构成封建的统治阶层 。《礼记》“王制”:“天子诸侯祭因国之在其地而无主后者 。”所谓“因国” , 也就是这些分封族群所君临的土地 。统治的族群在“因国”集中居在都邑之中 , 是即“国人” , 而“因国”的原居民 , 散居在各处的聚落中 , 是即“野人”” 。这样 , 唐代《元和姓纂》和宋代《通志.氏族略-以国为氏》所载的相传西周初年炎帝的后代受封于纪国(今山东省寿光县纪台县)的记载就有了合理的解释 。也就是说 , 古纪障之纪国的前身为黑齿国 , 帝俊之后姜姓 。在殷商时期姜姓纪国扩展到了寿光一带 。后来周王朝将炎帝后裔作为统治者分封到了纪国 , 炎帝后裔成了“国人” , 帝俊后裔则成了“野人” 。因此才有了纪国姜姓 , 炎帝之后的说法 。
《淮南子·修务训》(22)提到黑齿国:“尧立孝慈仁爱 , 使民如子弟 , 西教沃民 , 东至黑齿” 。也明确说明黑齿国在华夏的东部 。
4.十日国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 。汤谷上有扶桑 , 十日所浴 , 在黑齿北 。居水中 , 有大木 , 九日居下枝 , 一日居上枝” 。《大荒东经》:“大荒之中 , 有山名曰孽摇頵羝 。上有扶木 , 柱三百里 , 其叶如芥 。有谷曰温源谷 。汤谷上有扶木 , 一曰方至 , 一曰方出 , 皆载于乌” 。
《大荒东经》:有甘山者 , 甘水出焉 , 生甘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