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风水培训课程安排( 三 )


三元塔下的财宝与繁荣
传说中,建三元塔时的竹架搭的斜坡搭至隔壁的红砂村,建塔历经3年零2个月,花费民工数万人,荷资两千万吊钱 。竣工后,剩下的三百两白银被埋在塔的周边,要找到这笔银两需要解开诗谜:“寒夜皎兔照当中,地下白银三百两,若有福者能中彩,银两自当归得主 。”几百年来许多人慕名来鲤鱼山寻觅银两,但一直都无法解开这个谜 。
虽然传说充满神奇色彩,但我们仍可以得到一些关于三元塔的线索:三元塔下有急水市,塔下的急水渡口是交通要塞,可联通兴梅地区 。
“急水渡的设置,首先是基于江东当地民众出行以及经济往来的基本需求,渡口位于江东与磷溪、官塘交界,是三地交通往来的最便捷通道 。”李坚认为,一个渡口的兴建,体现了交通与贸易的基本需求,也是衡量一个地方人口与经济发展的指标 。江东地区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四面环水,直到1988年江东大桥建立,江东才改变了以舟船为主的出行方式 。在此之前,渡口是当地唯一的对外通道 。乾隆以后,随着韩江中下游地区人口的饱和,迁居江东的人口逐渐增多,到光绪年间,江东的渡口有钟渡、鲤鱼脐渡、独树渡、急水渡、谢渡、蓬洞渡 。
一个个渡口便是韩江这条经济大动脉上一个个节点,串联起干流与直流、集镇与乡村 。
“这里是北门,以前这里是个集市,有100多间商铺 。”刘扬标从三元塔下的刘氏家庙中走出,指着一个石门,门额上写着“北门”二字和“民国廿七年” 。急水塔周边的这些建筑大多已经荒废,无人居住使用,但能够看出这些并非潮汕民居建筑,而是向外开窗的商铺建筑 。
据《江东镇志》,急水市创于清道光乙未年(1835年),有各类铺户108间,当时,到此贸易者甚众 。若从《江东镇志》中的时间算起,到石门门额上记录的“民国廿七年”即1938年,急水市存在的时间至少有百年 。
急水山东麓原有与潮州开元寺建筑相似的吉祥寺,吉祥寺右后方有魁星楼,魁星楼前有江东文祠,那是江东文人集会交流文化、研讨学术之所 。此外,三元塔下还有龙尾爷宫、水仙爷宫等建筑 。但不幸的是这些名胜古迹均遭日寇火劫,现唯存遗基 。
李坚认为,集市与公共空间可以视为衡量渡口所在地区经济发展程度的标准,渡口除了作为交通出行的基础设施,也是商品贸易、区域文化交流、地方社会经济活动的主要中心 。
急水塔与急水渡口、急水市共同构成了江东镇经济、文化的中心 。借由前人的讲述,我们或许可以想象这样一幅以三元塔为视觉中心的画面:韩江边鲤鱼山上的三元塔巍然耸立,塔下的急水渡人来人往,渡口处的急水市热闹非凡,急水市里大大小小的庙宇、祠堂香火旺盛 。
被毁坏的与被重建的
刘扬标的奶奶亲历了那场大地震 。
【潮州风水培训课程安排】1918年2月13日下午2时07分,一场大地震以南澳岛东北约10千米的海底为中心扩散,波及整个潮汕大地 。
刘扬标的奶奶当年14岁,正在急水市上购货 。忽然之间,昏天黑地,阴云密布,天好像要塌下来一样,还传出隆隆巨声 。她看见三元塔摇晃得很厉害,忽听到一声巨响,三元塔的顶端被甩至隔江猫头山下的韩江里 。
这场地震震掉了三元塔塔顶的鉎铁葫芦及一层半,但五层以下尚完整 。
广州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岭南建筑研究所教授、三元塔修缮项目设计方案负责人梁智坚表示,潮汕地区以楼阁式塔居多,三元塔便是传统的阁楼式塔之一,在造型上,设有台基、基座,砖石仿木结构的梁、枋、柱、斗拱等楼阁特点的构造 。“三元塔建成至今,在可查证的文献中均无官方的修葺记录,并且经历过1918年的7.3级地震,大部分仍矗立至今,是研究潮汕地区造塔的实物素材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