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建侠”筑城记
----中国“绿建侠”筑城记//----
"multi_version":false
第一次真正意义上关注到绿色建筑 , 是因为NASA 。
2011年 ,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和威廉·麦克唐纳联手打造了地球上第一个高性能空间站 。 尽管这个案例是在时隔数年后才被刊发 , 但只要对绿色建筑稍有研究的人 , 都不会错过有关麦克唐纳的作品 , 更何况这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合作 。
对麦克唐纳的认识 , 当时也只是停留在他曾提到的“从摇篮到摇篮(Cradle to Cradle)”理论 , 作为美国绿色建筑的鼻祖 , 其设计的每一个作品都具有特殊的使用寿命 , 即便是建筑拆除之后 , 各个部分也都会被分解、并重归大自然 , 最后重新被使用以解决其他设计问题 。
后来在一个建筑网站上 , 无意中看到由他设计打造的NASA可持续发展中心 。 出于对NASA的兴趣让攸克君当时没少花时间来研究这个案例 。
美国航天局可持续发展中心(图片来源网络)
整栋建筑最大限度的利用了自然采光和通风 , 以及高性能的照明系统 。 据其中一个小细节 , 每栋楼上都有432块光热板 , 排成24排 , 形成9个阵列 , 光伏板的设计产生了建立电力需求的30% 。 而大型通高落地窗和轻薄楼盘的设置 , 模拟显示每年只需要42天使用电灯 。
更重要的是 , 考虑到“从摇篮到摇篮”的理念 , 整个建筑物的所有组成部分都遵从是否可回收或循环再造 , 包括水泥、钢材、玻璃等等主材是否可以在本区域获取 , 从而减少运输能耗 。 也因此 , NASA的这栋可持续发展中心 , 被视为超越了LEED白金追求的标准 。
出自大师之手自然是标志性建筑 , 当建筑被赋予“绿色”二字 , 我们对其原始的理解往往停留在环保节能的基础层面 , 殊不知从最初的建造细节到声光电水能等多维度的设计落地 , 其实是一个需要很强的技术含量的工作 , 这也是将房地产这个粗放型行业向精细化发展的重要一步 。
可喜的是 , 我们能看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开发企业也开始重视绿色建筑的研究 。 所谓的绿色建筑 , 便是指在设计与建造过程中 , 充分考虑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 利用光能、风能等自然界中的能源 , 最大限度的减少能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污染 。
此前有组公开数据显示 , 截止2018年底 , 有98家地产企业加入到了绿色供应链的行动中 , 占到整个行业总规模的20%左右 , 包括金茂、葛洲坝、万科、朗诗、当代、远洋等等多家房企也都在绿色建筑的研发上下足了功夫 。
当然 , 大家各自也都有不同的路径 。 以万科为例 , 其最早提出的“绿色建筑三步走” , 从精装修到住宅产业化再到绿色建筑 , 而金茂则是打造了最具代表性的科技健康住宅“金茂府”;同时 , 专注于绿色节能的当代置业 , 则投入了大量资源研发节能环保技术 , 其代表性的当代MOMA很多年前便成为绿色建筑的代表 。
再到近两年 , 提出了“5G科技”的葛洲坝地产 , 将现代科技和宜居生活相结合 , 意在打造“有思维有智慧有温度”的建筑 。
至于国内绿色建筑的发展与海外市场是否还存在差距 , 其实我们如果用统一的标准来衡定也许更容易做出比较 。 当然 , 从行业准则入手 , 也有海内外之差 。 我国第一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 50378-2006)于2006年发布 , 随后在今年公布了最新标准 。 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将绿色建筑划分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绿色建筑 , 也是在国内应用范围最广的一套标准 。
而整个国际主流的绿建评价体系分别是英国的BREEAM、美国的LEED以及德国的DGNB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