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微商、晚上开直播……下班以后做副业成为刚需?
下班以后你在干啥
最近有个新词 , 叫“副业刚需” 。 网上有种直白的解释 , 说搞副业是“30岁后成年人该有的自觉” 。
作为马上要步入而立之年的第一代90后 , 工作之外我已经开始抱着保温杯养生 , 看到同龄人如此上进 , 这让我心慌 。 别误会 , 我所在的这个行业并没有高薪多金 , 而是常年盘踞在毕业生薪资排行榜的下半区 。
在过去 , 传统行业一般都需要大规模合作分工 , 人们能选择的“副业”并不多 。 但在互联网时代 , 新的经济形态出现 , 人们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生产价值 , 甚至身兼数职——平时运营微商 , 下班路上跑一会儿网约车 , 回家后还可以开直播赚点外快 。
不管做什么副业 , 要么是图个乐多 , 要么是图个钱多 。 电厂职工刘慈欣 , 因为爱好写作 , 把副业做到了极致 。 也有人在直播平台聊一晚上 , 收获的打赏比一个月的工资都要高 。
追求乐趣 , 或者追求收入 , 是一个人的基本自由 。 从社会效能来说 , 副业也能释放潜在的生产力 。 看起来 , 谁主谁副并没有那么重要 , 尤其在副业产生的价值高于主业时 , 两者的界限就变得模糊 , 强行区分更显得没有意义 。
相对而言 , 主业一般意味着“五险一金”、稳定的收入来源 。 上一代人讲“奉献” , 兢兢业业是美德 , 对职业、岗位、事业的忠诚永远值得赞美 。 如果把太多精力放在工作以外 , 那就是“不务正业” 。 这些老观念被现在的一些年轻人视为迂腐 , 他们在市场经济下成长起来 , 信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 追求的是“我要怎么样” , 而不是“我应该怎么样” 。
须知市场经济 , 乃至整个文明社会的重要基础之一就是契约精神 。 “主业”提供“稳定”和“保障” , 就需要人们付出成本 , 比如接受固定的工作时间、不喜欢的工作内容 , 或者是同学聚会上不好意思说起的薪资水平 。
主业和副业的界限就在于此 , 空闲时间我可以读书充电 , 以便写出更好的报道 。 我也可以在过街天桥摆地摊 , 增加收入 , 这是我的自由 。 但只要还在工作时间 , 我的工作就不只是老实坐在工位上那么简单 , 我要遵守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 要把副业抛在脑后 。
对大部分人来说 , 选择一份“主业”或者放弃一份“主业” , 都是理性思考后的决定 。 雇主们也应该思考 , 如果员工都把“副业”当作“刚需” , 是不是也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岗位敬业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 。
这届年轻人 , 尤其是“靠工资已经养不活自己”的90后 , 对“刚需”的理解各不相同 。
我倒没经历过工资“一半敬伙食 , 一半敬房东”的日子 。 虽然银行账户差不多每月都要清零 , 但也能支撑我在这个城市生存下去 , 以及偶尔来次“剁手” 。 “副业”我也干过 , 但远没有成为“刚需” 。 毕竟比起某些每月生活费都要3000元的大学新生 , 我的消费观已经相当过时 。
副业是否“刚需” , 取决于每个人对消费的不同需求 。 对有些人来说 , 奢侈品牌是刚需 , 出门打车是刚需 。 也有人的刚需 , 是公交卡里两位数的余额、干净保暖的衣物 。
必须承认 , 这是一个商业社会 , 消费不仅是种行为 , 也成为了一种生活方式 。 追求更高的生活品质固然是向上的态度 , 但也要警惕陷入消费主义的陷阱 。
事实上 , 比同龄人喊出“副业刚需”口号更让我慌张的 , 是这个时代的发展速度 , 似乎稍不留神就会被甩开 。 新的玩法、新的格局像潮水一样不断涌起 , 又很快退去 。 每个人都踮起脚尖 , 想要站上潮头 , 生怕错过了就再也赶不上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