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绛唇的意思是什么 点绛唇元好问赏析

点绛唇·长安中作

  • 【金末元初】元好问
沙际春归,绿窗犹唱留春住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 。
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
【注释】
  1. 点绛唇:词牌名 。此调因梁江淹《咏美人春游》诗中有“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唇”句而取名 。双调四十一字 。上阕四句,从第二句起用三仄韵;下阕五句,亦从第二句起用四仄韵 。《词律》认为,上阕第二句第一字宜用去声,“作平则不起调” 。但亦有作平起调者 。又有《点樱桃》、《十八香》、《南浦月》、《沙头雨》、《寻瑶草》、《万年春》等异名 。
  2. 沙际:沙洲或沙滩边 。
  3. 绿窗:绿色纱窗 。指女子居室 。
  4. 渺渺(miǎo):悠远的样子 。
  5. 吟怀:抒发情怀 。
  6. 漠漠:迷蒙的样子 。
  7. 暮:傍晚,太阳落山的时候
 
【译文】
在水边,春天归来了,绿纱窗轻轻的吟唱着长留春在的歌 。春在何处?落花纷飞,莺燕无语 。
情意绵远的抒发我内心的情怀,却只见树木在朦胧的烟中 。日下西楼,独剩下帘外的细雨,怕是只能在梦中去寻找春的踪迹 。
【点绛唇的意思是什么 点绛唇元好问赏析】【赏析】
元好问《遗山集·古意》诗云:“二十学业成,随计入咸秦 。”又《遗山乐府》有《蝶恋花》词,题为“戊辰岁长安作” 。元好问十九岁时,随叔父官陇城(今甘肃天水),因参加秋试,在长安住过八九个月;二十一岁时扶叔父丧由陇城还乡里,其后未再到秦中 。此词大约作于公元1208年(金章宗泰和八年戊辰),是年元好问十九岁,他面对长安春色,有感而发 。诗中曰“二十”,盖举其成数 。
词中没有着意渲染残春景色,而是旁处落笔,侧笔取妍 。
起句“沙际春归”,语似直露,而画面见于文字之外 。之所以说说春从水边归去,北宋诗人苏轼的《春江晚景》中所说:“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也就是说,春来之时,柳树发芽,杨柳青青,而春归之时,柳絮飘飞,随水而去 。真有唐代诗人韩愈在《晚春》中说的“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最终却是“花落有意随水流,流水无心恋落花” 。这里就表现出了残春时节凋落的花瓣随着流水飘去的景象 。故吟咏“沙际春归”四个字,乃觉无字处有意,空白处皆是画 。次句“绿窗犹唱留春住”,诗思奇妙 。不说自己思春、恋春,却说旁人春归而不知,犹自痴情挽留 。词牌有《留春令》,绿窗中人或是歌妓之流 。或许不必定有此人此唱,不过是作者设置的一种境界,借说绿窗少女的歌声以表达自己惜春的情怀 。这是词体幽微宛转处,作者掌握和运用得很成功 。“问春何处,花落莺无语”二句,熔铸前人词中意象,而翻进一层 。欧阳修《蝶恋花》:“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王安国的《清平乐》:“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 。黄庭坚《清平乐》:“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上述诸作,或问花,或问鸟,不论是落花还是莺啼,总还有点春天的影子 。在这首词中,不仅是问而无答,乃更无可问讯 。“花落莺无语”,春光老尽,连点声息都没有了,更能体现“春意已尽,无可寻觅”的意境 。
词人对春天是无限的眷恋的,也是没有放弃才对春的追求 。所以,下片词人接着写道:“渺渺吟怀,漠漠烟中树 。”“渺渺”即悠远的样子 。意思是说,满腹情怀远望寻觅,满眼所见是雾气沉沉中隐隐约约的树林 。这里,词人化用了南北朝时期著名诗人谢眺《游东田诗》中“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的诗意 。词人极目远望,不见春之踪影,只见雾气沉沉中的树影,心中无限惆怅 。于是,词人写道:“西楼暮,一帘疏雨,梦里寻春去 。”“西楼”也许就是在西边的一座楼,也许就是一座楼的名称,在诗词中经常用到,也许就是一种情怀的表现 。比如,李清照的《一剪梅》中的“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煜的《相见欢》中写道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他们都有用了“西楼”,但各自有不同的情怀 。元好问这里的意思是说,寻春无果,只有在日暮上西楼,在隔帘听雨中求得好梦,在梦中去寻觅了心中的春意 。特别是最后“梦里寻春去”一句很有用意的 。梦境本来是虚幻的,可词人偏偏要到梦中寻觅 。从这里,我们不但感觉到词人对寻春的执着与对春的深情,而且也能感受到词人即使伤春,也没有那么失望,那么感伤,毕竟是在“长安中作”,比起“悲秋”来,感觉还是要温和多了 。结句“梦里寻春去”,语淡情深 。现实之春确已逝去,而词人不作绝望颓唐之想,还要到梦境中去追寻 。这种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也正反映了词人年轻健康的心理情绪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