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选自哪里

《小石潭记》
唐.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洌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 。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
《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全名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出自《柳河东集》 。作品记叙了作者游玩的整个过程,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全文对小石潭的整体感觉是:忧深冷寂,孤凄悲凉 。
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拥护王叔文的改革,被皇帝贬为永州司马,王叔文被害 。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于山水,并通过对景物的具体描写,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忧伤与凄苦的思想感情,成为后世写作山水游记的楷模 。此间共写了八篇知名的山水游记,后称《永州八记》,《小石潭记》是其中的第四篇 。
在第一篇《始得西山宴游记》中作者这样记述当时的心情:“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 。” 《小石潭记》中景语即情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处的描写,情景交融,很好地说明了这一问题 。《小石潭记》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第29卷 。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把自己的心情和小石潭的环境结合起来,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在对景物描绘中结合着作者自身的遭际,渗透着作者自身的感受和情怀 。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虽充满了生机:“闻水声,如鸣佩环”,但却无人赏识,四周被竹围抱,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触景伤情 。作者离开国都长安来到荒僻的南方州郡,政治上受挫折,生活上不习惯 。因此,他寄情山水,也是为了摆脱抑郁心情 。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他“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
【柳河东集 小石潭记选自哪里】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 。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
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有力反衬出作者那种无法摆脱的压抑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全文不足二百字,却清晰的记述了作者出游、游览、返回的全过程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是本文的一大特点 。全文寂寥清幽,形似写景,实则写心 。文中还运用了移步换景,正侧面描写相结合,动静结合的手法,生动传神,穷为尽妙,意境幽深 。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汉族,祖籍河东 。柳宗元是中国唐朝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与唐代的韩愈、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和曾巩,并称 “唐宋八大家” 。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 。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为“韩柳” 。与刘禹锡并称“刘柳” 。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
柳宗元出身于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早年为考进士,文以辞采华丽为工 。贞元九年中进士,十四年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 。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 。元和元年九月,革新失败,贬邵州刺史,十一月柳宗元加贬永州司马,在此期间,游历永州山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 。元和十年春回京师,不久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政绩卓著 。宪宗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初八卒于柳州任所 。交往甚蕃,刘禹锡、白居易等都是他的好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