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园林古诗赏析 关于苏州园林的诗句有哪些( 二 )


“天人合一”
清朝咸丰末年,一场兵燹突降苏州 。战火连绵10余公里,从城西运河畔一直烧到阊门城下,往日繁华的商贾集市尽数化作一片焦土 。而在烟尘笼罩的城墙外,一座精美的园林竟岿然独存,令人惊叹 。这座园林由明代苏州人刘恕所得,被称为“刘园”,但后人因其逃脱兵祸奇迹留存,逐渐冠之以“留园” 。
步入留园,可以感受到刘氏的格调 。据历史记载,刘恕“无声色之好,惟性嗜花石”,他自刻闲章“寄傲一十二峰之间”,又自号“一十二峰啸客” 。如今在园内能觅得刘恕费心搜罗的奇石十二峰,山石形态原始粗犷,透露出他不喜雕琢的自然情趣 。
在学者王稼句眼里,“园林如画、如书,是需要好好读的” 。年逾古稀的苏州居民李阿成对此很有心得,他在老城区数个园林周边生活了40余年 。“城内人口多,自然风光少,苏州园林就是人们对自然的向往,是追求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创造 。”李阿成说 。
李阿成的观察,反映了苏州园林背后中国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 。依托这种理念,叠山理水、建筑花木不只供人欣赏,还在园内营造出可寄情于物,调动全身感官与自然交流的环境氛围 。
比如拙政园、留园等园林内随处可见的圆形洞门,是模仿天上圆月而筑,寄托了古今国人对圆满生活的诗意情结 。再譬如作家郁达夫在《苏州烟雨季》中所述,烟雨朦胧的园林,不仅有雨滴空阶的浪漫,也让人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风雅自得” 。
园林内亭台轩榭的取名也意在自然情深 。拙政园有“兰雪堂”,取自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留园洞门“又一村”,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则取意宋人邵雍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若是清风徐来,临风赏月,犹如游于世外桃源 。
沿池碧桃垂柳、石凳成排,隔水可见驳岸嶙峋、古亭飞檐,这便是苏州现存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 。沧浪亭始为宋代文人苏舜钦的私家花园,苏舜钦是范仲淹、欧阳修的知心好友,属于主张革新一派,因被朝中官员弹劾罢去官职隐居苏州,花四万贯钱买地造了沧浪亭 。
欧阳修遂作《沧浪亭》长诗,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而后沧浪亭中就此句以及苏舜钦的《过苏州》一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各取一句,集成“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一则对联,向后人展现淡泊明志、闲适自得的心境 。
“诗与远方”
清同治十二年,常州人盛康买下躲过劫波的“刘园”,并正式改名为“留园”,在《申报》刊登了园林易名的消息 。几年后,盛家又登报称:“留园修葺一新,本月初二开栅放人游览,三日内不取分文,初五起每人游园收钱七十文,以抵日后园中的修理之费 。”这一创收的营销策略,令游园者自此络绎不绝 。
春赏牡丹、夏日观荷、秋闻桂香、冬品寒梅,一座座私家园林的对外开放,彻底解放了世人的诗意志趣,品味园林更成为当代苏州人美好生活的写照 。“除了四时之景不同,在苏州园林观景能体验一步一景 。”薛志坚说,比如站在网师园内,只要走过一扇门宇,就能看到三种截然不同的美景 。
入夜时分,踏着青砖石板来到沧浪亭,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 。演员们移步换景,演绎诗意的苏式生活,观众们紧紧跟随,聆听吴侬软语 。“曲高”却不“和寡”,沧浪亭内一有演出,几乎场场人气爆棚 。
从精神层面“诗意”空间的充盈,可看出造园智慧的外化 。比如苏州提倡从“苏州园林”迈向“园林苏州”,通过在古城中见缝插绿,让市民出行500米以内即步入绿色空间 。“城市建设应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