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 。历时十九年完成,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 。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长于描写战争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
人物背景孙权(181-252),字仲谋,三国时吴国的创建者 。他从兄长孙策遇害身亡之日起,在五十多年的时间内占据江东 。其最大功绩就是开发了东南地区,促进了东南地区经济的繁荣发展 。
吕蒙(178-219),东吴国大将 。字子明,汝南富陡(今安徽阜阳)人 。少年时不读书,以胆气称,后接受孙权劝告,读了许多兵书、史书,智勇双全 。备受孙权、鲁肃的信赖 。鲁肃死后,掌管东吴军事,率军暗袭荆州,擒杀关羽父子,名扬三国 。杀关羽后不久病死 。
鲁肃(172-217),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县)人 。三国时吴王的得意谋臣,备受赏识 。他少有大志,轻财好施,喜欢习武骑射 。他一生的最大功绩是倡导、促成并终身不易地竭力维护孙刘联盟,使三足鼎立之势能够形成 。
文体知识编年体——指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的体例 。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以编年体记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代表作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 。
课文及详细批注重难点分析一、全文共写了哪两个片段?
1、孙权劝学,吕蒙“乃始就学”;
2、与蒙论议,结友而别 。
二、本文的人物对话写得十分精妙 。请反复品读,细细揣摩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体会本文对话描写的特色 。
孙权: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 。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又不失主人身份 。
鲁肃:情不自禁地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在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简直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由他说出此番话,更可表明吕蒙的长进非同一般 。
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 。“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 。从吕蒙的答语中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 。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 。
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
三、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
鲁肃之所以愿意主动与吕蒙结交,是因为鲁肃折服于吕蒙的才华,这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志趣相投 。这最后一笔,是鲁肃“与蒙论议”的余韵,进一步从侧面表现了吕蒙才略的巨大长进 。
四、孙权劝吕蒙,使之“就学”,“劝”的本领可谓高矣 。试分析一下他劝说技巧的高明之处 。
他面对以“军中多务”为借口的吕蒙,晓之以大义,讲明之所以读书的道理,可谓以理服人,语重心长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以事服人 。
【关于劝学全文解析 孙权劝学注释朗读】他以”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来反问吕蒙,有责备恼怒之意,随后又说”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言恳切,以情动人 。
- 关于赞美梅花的十首古诗 古诗咏梅有哪些
- 关于河中石兽全文鉴赏 河中石兽拼完整版拼音
- 全文古诗朗读和解析 舟夜书所见古诗拼音版原文
- 关于月亮的古诗大全 描写月亮的古诗20首有哪些
-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全文解析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古诗带拼音
- 关于圆明园的毁灭所有一切的资料?
- 20句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 关于思念家乡的诗句有哪些
- 古代关于醉酒的诗句 古代形容喝酒的诗句
- 鉴赏古诗全文和主旨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古诗诗意
- 从军行全文解析 从军行的诗意是什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