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经典的梨花诗词 描写梨花的优美古诗( 三 )


周邦彦通过对不同天气里梨花形象的描写,使梨花的形象更加鲜明,更加有层次感 。而且词人对梨花的描写又照应暮春时节典型的天气现象,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达到了一种贴切的平衡 。
在词人进一步渲染梨花的美丽,将梨花的美烘托到极致之时,相思之情正要跃然纸上之时,词人却笔锋一转,一笔荡开,用梨园旧址的典故,写出唐玄宗当年在梨园选子弟教法曲故事:想当年梨园里梨花香雪,丝竹管弦,充满艺术气氛 。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 。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都是很有名的音乐机构 。后世遂将戏曲界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从事戏曲艺术的人也被称为梨园弟子 。
词人为何要这样写呢?只要了解一下周邦彦的生平就可以知道 。周邦彦精通音律,是宋代有名的音乐家,他能精雕细琢,研音炼字,在审定词调方面做了不少精密的整理工作,扩展了音乐领域,在填词技巧上有不少新创举 。
他曾是北宋最高音乐机构“大晟府”的首席音乐家,可以说是当时知名度很高的梨园弟子 。他在大晟府负责谱制词曲的音乐工作,供奉朝廷 。但又因为种种原因,他又不得不离开挥洒才情与于艺术创作的音乐机构 。
离开汴梁,身在他乡兼有仕途不顺的周邦彦,看到此时风雨中的梨花,想起当年梨园的故事,更加增添了词人的身世飘零之感 。
紧接词人用三个四字句“朱铅退尽,潘妃却酒,昭君乍起”,这几句中词人引入了潘妃和王昭君这两个人物形象,她们都是古代有名的美女 。词人之所以引用这两个人,为的是进一步渲染梨花的洁白和梨花的性格 。
接下来词人用李花的颜色和梨花进行了对比,但是词人认为,即使是“雪浪翻空,粉裳缟夜”的李花也不足以比梨花,就算比起来也少了一分春意 。
李花
这样的写法,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词人对梨花色彩的渲染,读来极具感染力 。黑格尔曾说“颜色感应是艺术家所有的一种品质,是他们特有的掌握色调和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基本因素 。”
用黑格尔的这句话来评价周邦彦此处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恰如切分的,也是中肯贴切的,这展现了周邦彦作为一位优秀词人的艺术品质 。
在结尾,周邦彦写道:当年的梨园弟子如今已经不在了,梨花再好,又能和谁相比呢?词人因为梨花的品格美到如今无人可比,而发出一声长叹,这一声叹息又是对梨花品格美的赞叹 。
因为这是词人从梨花和人的角度进行的一次对比,来赞美梨花,词作就在这样意韵有余不尽中戛然而止 。正所谓“曲终阕尽,余弦更兴”,读来让人回味不已 。
细读周邦彦的这首梨花词,一开篇词人就连用五句写了阳光下的梨花,再连用七句写春雨中的梨花,最后用比喻写出了梨花的凋谢与飘落的状态 。
这犹如是词人对一件艺术品进行的一次精益求精的创作,他一笔一笔地勾勒,一字一字地描绘,一句一句地雕琢 。词作描摹细腻,布局精工,铺陈精美,情感饱满,这样的手法也让这首词呈现出工丽典雅的艺术风格 。
周邦彦笔下的梨花如此独特,还在于他笔下的梨花具有物、人、情三者互关的特点,周邦彦在写梨花的同时达到了花与人、花与情、人与情相互浑融的境界 。
词人以细腻的笔触,形象地描绘了梨花的别致姿态,同时词人还能够增加并变换角度和层次,把自身的感触和情思全方位、多层次地铺展开来,恰恰是词人这种独特的情思才让梨花有了不一 样的生命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