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1: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变形一: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 。
变形二:夜夜有月,处处有竹柏,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预设:
【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耳:虚词,罢了 。虽是“闲人”,但整句读起来有一种看淡得失的超脱之感,表达出作者颇多自得之意 。去掉之后,则失去了超脱之感 。结合苏轼创作时的背景,去掉“耳”字,则更多表达的是作为贬谪之人,有职无权被闲置的牢骚之情 。
将反问句改成陈述句,去掉“但”字,意思一样,但由于没有两个“何”字的蓄势和一个“但”字的转折,景物的寻常与人的不寻常不能形成强烈的对比,不能表达出苏轼的超脱 。
支架2: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变形:念无与为乐者,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
预设:
遂,于是 。想到没有人同我一起游乐,于是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寻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足见苏轼与张怀民情趣相投 。而张怀民呢?也没有睡 。惊喜之中暗含知音惺惜之感 。
偌大黄州,竟然没有人能同我一起游乐,流露出的亦有孤独之情 。
在这一教学环节,通过低阶已知达成高阶的未知,学生从一个“闲人”中,品出的却是意味隽永万千心情,饱含着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和人生的感慨复杂而微妙的感情 。当然也感悟出,此夜不仅月色空明澄澈,苏轼那颗心,何尝不是空明澄澈呢?
三、这一个有趣的灵魂
林语堂评价苏轼时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人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 。”如此大境界之人物,教学中需要根据学情,开发出符合学情特点的语文教学活动,从“一篇”走向“多篇”,让学生沉浸在苏轼的文字中,感受苏轼的魅力,进而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 。但这样的“1+X”式的语文教学活动,尤其需要设计合适的语文教学任务来实现,否则学生的语文学习只是处于“我读了”、“我读过”的状态,没有“以心契心、以言传言”(陈日亮语)的学习体验,那么很容易消解学生的语言与思维训练 。
因此,在这一环节我通过组合《书杨朴事》《食猪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记游松风亭》以及“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等材料形成群文阅读,给出的任务是“让学生任选角度谈谈你对苏轼的‘有趣的灵魂’的理解”,并给出明确的示例,“好一个有趣的灵魂!追赴诏狱,性命堪忧 。家人提心吊胆,惧怕不已 。而您却坦然嬉笑,逗笑妻儿老小,这种乐观,这份洒脱,世人有几?”
学生对苏轼“有趣的灵魂”的理解是多元的,比如苏轼面对人生挫折时的坦然、豁达、乐观来理解“有趣的灵魂”,也可以从苏轼随时调整自己与外界的关系,始终让自己与生活和解,始终能够发现生活的趣味这种适意人生境界来理解“有趣的灵魂”,还可以从苏轼的悲悯情怀、菩萨心肠来探讨“有趣的灵魂” 。但学生的语言训练,就需要规定相应的“格式”,让学生在表达上有一定的“难度”,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言与思维并举” 。
金圣叹说,“吾最恨人家子弟,凡遇读书,都不理会文字,只记得若干事迹,便算读过一部书了 。”文言文教学,需要在“文言、文章、文化”三个层面来确定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设计正是围绕这三个层面进行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中摸爬滚打,通过咬文嚼字品味出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细读文本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学生审美情操的陶冶 。
- 西游记读后感满分作文 西游记读后感800字
- OPPO手机怎么查看使用记录 华为手机如何查看手机使用记录查询
- 分享29款随性、甜美…各种风格简约脚趾美甲,2022也不用忘记美脚甲哦
- 登泰山记逐字逐句解释 登泰山记原文及翻译
- 写一篇关于端午习俗的周记?
- 魔界战记5攻略秘籍 魔界战记5剧情攻略
- 163邮箱账号密码忘记了怎么办 网易邮箱账号密码大全
- 鲁滨逊漂流记赏析文段 鲁宾逊漂流记主要内容
- 关于西游记的歇后语 西游记的歇后语大全
- 鲁滨逊漂流记精彩摘抄 鲁滨逊漂流记好段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