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赏析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

《记承天寺夜游》是统编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 。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习这篇美文,要在诵读的基础上,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学习本文的写景方法;引导学生细读文本,品味文中的一些副词在表情达意上的微妙作用;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理解“闲人”之旨趣 。本课教学前要给予学生充分的预习,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疏通文意,标注出不理解的词句;同时,查阅苏轼人生大事件及写作本文的背景,为理解本文的“闲人”和课堂教学活动做铺垫 。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我主要通过“这一夜的月”、“这一夜的人”、“这一个有趣的灵魂”三个板块设计,让学生真正理解苏东坡这个“闲人”其有趣的灵魂 。
一、这一夜的月
《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5字,围绕“月”,主要写了“因月寻友、赏月寺中、对月抒怀”三方面内容 。“夜游”的高潮就是苏轼与张怀民漫步承天寺,欣赏这天上地下,空明澄澈、如梦似幻的月色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月”是本文的灵魂 。因此,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品味“这一夜的月”,带着学生诵读沉浸在“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之中,深切感受“这一夜月”的特点 。
根据八年级学生的语文素养,很多学生能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描写月色的句子,大多学生能回答出作者采用比喻,将“月色”比作“水”,将树影比作“水中藻荇”,读出月色的“空明澄澈、疏影摇曳”的特点 。但对于月色“如梦似幻”这一特点,则较难体会、品味出来 。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搭建合适的活动支架,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 。
品味此句月色的“如梦似幻”特点,关键要抓住句中的副词“盖” 。“盖”的意思是“大概是、原来是” 。这就有一种误把“月色”当作“水色”的恍然大悟之感 。那么作者之所以会恍然大悟呢?原因就在于沉醉月色之中,陷入眼前真实与幻觉之中 。如果能读出“盖”字之妙,月色的“如梦似幻”不就迎刃而解吗?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语言变形”教学手法,通过删去“盖”字,让学生比较品味“变形句”与“原句”在表情达意上的细微差别,以此领略本句所描写月色的“如梦似幻”之特点 。
二、这一夜的人
学习《记承天寺夜游》,理解“闲人”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如何突破教学难点,我粗浅的理解就是要在教学中循循善导,让学生从低阶的“已知”到高阶的“未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通过合适、科学的语文活动,进而达成学生高阶的“已知” 。在这一教学难点的处理上,我遵从的就是这一原则 。
八年级的学生,只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诵读、咂摸课文语言,他们都会对课文有自己的真切体验 。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设计充满张力、能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活动,给每一个学生留下体验交流的机会 。因此,在品读“这一夜的人”教学环节中,我设计的低阶活动是:漫步在空明澄澈、疏影摇曳、如梦似幻月色下的人,又是怎样的心情呢?根据对学情的把握,学生一般能读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读出欣喜的苏轼;根据“相与步于中庭”读出悠闲的苏轼;根据“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读出陶醉的苏轼;根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读出自得的苏轼 。显然,这四种心情不足以完全反映苏轼“那一夜”的复杂心情,比如孤独的苏轼、知音相惜的苏轼,一丝牢骚的苏轼,学生读出来就较难 。又比如“自得的苏轼”,学生能够感悟出来,但不大容易用自己的语言讲明白 。这些学生的“已知”就属于低阶的,此时就需要设计相应的语文活动,帮助学生到达高阶的“未知” 。当然,这一难点的突破,“语言变形”有四两拨千斤之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