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夷待访录置相原文及翻译 明夷待访录方镇原文( 二 )


在晚明这样一个“光怪陆离”的时代 , 几乎各个领域都出现了杰出的人物 , 风气似乎也十分自由 , 社会成了各式思潮和人物表演的大舞台 。这样 , 入清以后对明亡进行反思的思想家就同时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是剖析明代政治的弊病 , 提出良好政治的新标准;二是回答晚明提出的新问题 , 重构社会秩序 。这就是《明夷待访录》所面对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
“明夷”是《周易》的第三十六卦 , 卦象坤上离下 , 孔颖达疏:“夷者 , 伤也” , 意思是光明受到了挫折和压制 。《序卦》又说:“明夷 , 利艰贞” , 是说君子在面对明夷的境况之时 , 应当“知艰难而不失其贞正”(程颐《伊川易传》) 。“待访”的说法则来源于周武王访问殷商遗臣箕子 , 箕子陈述了治国的方略而为武王所接受 。
《周易》(中华经典名著全本全注全译)
本书既名“待访录” , 那么作者究竟想要“待”谁人之“访” , 立刻就成为一个问题 。一种说法认为 , 身为明遗民的黄宗羲 , 其实是在等待着清朝君主的来访 。这种看法由来已久 , 乾隆时候的全祖望表示过赞同 , 后来章太炎、陈寅恪等也持此说 。另外一些学者 , 如梁启超等 , 则认为《明夷待访录》是为“代清而兴”者设法 , 作者所等待的是盼望中的清朝之后的王者 。还有一些学者推进了梁启超的推测 , 并将“代清而兴”者具体为郑成功等等 。种种说法 , 不一而足 。
黄宗羲在写作《明夷待访录》的时候 , 根据胡翰“十二运”的说法 , 认为二十年后将会迎来治世 , 而且是孔子之后的第一个治世 , 可望恢复“三代之盛” , 他的这部书正可作为治世的为政纲领 , 起到与箕子为周室陈述大法相同的作用 。对于“十二运” , 黄宗羲恐怕也是宁愿信其有的态度 , 总之是渴盼太平盛世的来临 , 未来的治世要取消战国秦汉以来的弊政 , 实现儒家的社会与政治理想 , 至于创造这个治世的人物具体为谁 , 其实并不重要 。对于像《明夷待访录》这样的作品 , 我们能够领悟到作者在乱世中期待善治、在困境中发愤著书的苦心孤诣即可 , 似乎不必执着于类似“《明夷待访录》的写作动机”这种聚讼不已的问题 。
位于浙江乐清的黄宗羲纪念馆
《明夷待访录》在清末之前流传不广 。梁启超曾说此书在乾隆时被列为禁书 , 但是现存的几种禁毁书目里面都没有著录 , 大概是他误记了 。
到了晚清 , 随着政治改革的讨论日益公开并逐渐成为朝野上下的中心议题 , 《明夷待访录》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较早的如郑观应《盛世危言》就有《原君》《学校》等篇目 , 议论虽不尽与黄宗羲相同 , 但受到《明夷待访录》的影响则是肯定的 。此后的维新派如康有为、梁启超 , 革命家如孙中山、陈天华 , 乃至清朝大臣如张之洞等都对这部书称扬有加 。尤为重要的是 , 它不但在政治思想史上起过催化的作用 , 而且被应用到实际的政治实践当中 , 成了新型政治理念的宣传品 。梁启超说他们在鼓吹维新的时候曾经将《明夷待访录》节抄散发 , 孙中山领导下的革命党人也曾印送《原君》《原臣》等篇推动革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