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鉴赏 临江仙元好问赏析

元好问在金宣宗兴定二年 , 即公元1218年前后 , 全家移居河南登封 ,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 , 他都生活在河南 。4年后 , 即宣宗元光元年 , 元好问时年三十三岁 , 此时他已经步入到了仕途 , 这对于有志于国家社稷、以气节自许的元好问来说 , 本是件好事 , 但无奈此时的金朝败象更显 , 蒙古虎视眈眈 , 日日蚕食金朝土地 , 边疆日益告急 , 朝政更是浑浊不堪 , 当权者只是一味苟且偷安 , 理想与现实 , 失望与希望 , 在元好问心中不断交织着 , 带给他巨大的痛苦 。
这一年他从洛阳前往孟津 , 在途中 , 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临江仙》词作 , 通过吊古伤今的感慨 , 抒发了自身无限的惆怅情怀 。

临江仙·自洛阳往孟津道中作
元好问
今古北邙山下路 , 黄尘老尽英雄 。人生长恨水长东 。幽怀谁共语 , 远目送归鸿 。
盖世功名将底用 , 从前错怨天公 。浩歌一曲酒千钟 。男儿行处是 , 未要论穷通 。
上片即景怀古 , “今古北邙山下路 , 黄尘老尽英雄” , 北邙山在河南洛阳北 , 汉代的公卿很多都埋葬在此山 , 唐朝张籍《北邙行》中便有“千金立碑高百尺 , 终作谁家柱下石”的感慨 , 词人以此起笔 , 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历史的长河之中 , 激发起人们对英雄不遇、空老年华的无限伤感之情 , 接着词人以李煜的“人生长恨水长东”来感叹 , 更增悲凉之感 。
“幽怀谁共语 , 远目送归鸿” , 直抒英雄无奈、恨无知音的情怀 , 所以词人只能痴痴地放眼望着远处的大雁离去 。这是动静结合的写法 , 动的是远飞的大雁 , 不动的是词人凝重的眼神 , 王禹偁曾有“天际征鸿 , 遥认行如缀;平生事 , 此时凝睇 , 谁会凭栏意”的感慨 , 词人在这里 , 被大雁搅起的感情 , 也大有此意 。雁有归处 , 可人呢?
下片开始 , 词人以自我安慰的口吻起笔 , “盖世功名将底用 , 从前错怨天公” , 所谓的英雄、功名 , 不过是过眼云烟而已 , 看来我以前的那些英雄无奈、怀才不遇之感 , 都是错怪了天公 , 即便成为了英雄 , 得到了千秋万岁名 , 那又如何?还不是黄土一抔淹没了!
那么 , 人间何事最值得留恋?“浩歌一曲酒千钟” , 美酒、浩歌 , 才是人间正事 , 其余的一概都是浮云 , 所以他最后发出了“男儿行处是 , 未要论穷通”的感慨 , 不要以成败来论英雄了!
其实 , 词人在下片 , 并非真的想要及时行乐 , 不然怎么会在读完有一种沧桑感?这不过是词人“抽刀断水水更流 , 举杯消愁愁更愁”的自我宽慰而已 , 是欲盖弥彰 , 是理想被现实彻底击碎后的悲愤之情 。词人以故作洒脱的情怀入词 , 以浩歌美酒来掩盖伤感 , 其实内心的痛苦是非常巨大的 , 这要联系词人生活的背景和全词上下来细细体味 。
【古典诗词鉴赏 临江仙元好问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