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五代人隐居山洞百年不肯搬:城里人没这个福气( 二 )

在贵州遵义的大山里 , 就有一户人家五代人祖祖辈辈居住在洞穴里 , 如今已有百年光景 。 他们种田放牧 , 取山泉酿酒 , 自给自足 , 在山洞里过着原始又自在的生活 , 就连政府出钱都不愿意搬走 。

你问为啥?老人家嘻嘻一笑:城里人还没这个福气呐 。

说起祝应国一家 , 在乐山镇新土村可是出了名的「钉子户」 。 不是不愿意搬 , 而是搬不走——

山林深处 , 一处四面环山的关岩洞 , 动口一间简陋的小木屋 , 这里就是祝应国和老伴儿明芳容的家 。

一个山洞洞 , 你说咋搬?

早年间镇上搞扶贫 , 村干部好几次来劝:大爷啊 , 镇里有新房子 , 搬去吧 , 这山洞洞咋能住人啊!结果都被大爷华丽丽拒绝了:你们呀 , 都不懂这洞的好 。

地质变化开凿出的洞口又高又宽 , 冬天暖活 , 夏天凉快 , 根本不用啥子空调 。 一抬头就能看到洞顶茂盛的植被 , 天晴的时候大朵白云从洞口飘过 , 整个人那个舒爽哟 。

天晴 , 外面热 , 一进洞 , 那穿堂风 , 可劲地凉快 。 下雨天洞外潮湿泥泞 , 洞里的岩壁却依然干燥舒爽 。 担心山里蚊虫多?在洞里不存在的:「就是最热的三伏天 , 屋里尖嘴蚊都没得一个 。 」

山脚下垦块田地 , 种上各种瓜果蔬菜 , 一年四季都不愁没吃的 。 洞外的岩壁坚固牢靠 , 又能遮风挡雨 , 你别看这小木屋简陋 , 都快50年了 , 一点损坏都没有 。

「所以啊 , 你们城里人觉得我住洞里苦 , 我笑你们城里人没这个福气呐 。 」大爷和妻子在洞口左侧盖起两间泥土烘房 , 专门用来烘烤烟叶 , 后来不再种植烟叶 , 就用来储藏风干的腊肉 。

从山里收集了木材 , 搭建成一个简易的围栏 , 饲养了七头牛 , 一匹马 , 用泥土砌成一座低矮的猪圈 , 养了三头肥猪 。 又从镇上买回三十多只鸡 , 热热闹闹把山洞外的空地围得满满当当 。

山洞里的生活简单充实 , 大爷觉得自然好像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 无形中保护着人们 。

祝应国已经想不起最初是为什么来到这里 , 只依稀记得爷爷那辈弟兄分家 , 分到了山洞旁边的小山坳 。 为了种地方便 , 干脆一家人住进了山洞 , 起早贪黑地耕作 。 村里不通公路 , 他们只能步行两公里去最近的村寨 , 用粮食换各种生活用品 。

那会儿生活条件差 , 一家人就在洞里搭了两间土墙茅草房 , 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才翻修重建成现在住的木屋子 。 后来 , 村里的年轻人渐渐外出 , 村里的生活越来越好 , 祝应国也没觉得羡慕 , 自顾自住在山洞里 。

他跟着村里的一位老裁缝学手艺 , 后来遇到妻子明芳容 , 两个情投意合的年轻人就在这山洞里结了婚 。

「那时候什么都没有 , 但我们过得也挺好 。 」

种田、养牛、喂马、劈柴 。 要吃肉 , 自己养 , 要鸡有鸡 , 要猪有猪;要吃饭 , 自己种庄稼 , 地里玉米、土豆收成好着呢 。 要盖房 , 山里木头、泥巴就地取拆 。 山洞里的生活 , 自给自足 , 只需关心粮食和蔬菜 。

还一件重要的事情 , 是酿酒 。 石洞顶上有一股清冽的山泉水 , 顺着岩壁不断往下滴 , 大爷用青石板砌成一个大石缸 , 用来接山泉水 。 这水说来也奇 , 不管山中气候怎样干旱 , 几十年从未断流过 。

用这山泉水酿的酒那是香飘十里 , 久饮不醉 , 甚是养人 。 大爷就地取材盖起了一座手工酿酒作坊 , 用祖传的手艺土法酿包谷酒 。 「我爷爷辈就开始在洞里酿酒了 , 祖传配方 , 祖传手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