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起源50字 了解汉字的起源30字( 二 )


中国汉字是怎么来的?汉字起源:
中国考古界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较殷墟甲骨文更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出土资料 。 贾湖刻符经碳14物理测定 , 距今约7762年(±128年)历史;还有七千年前的双墩刻符、六千年前的半坡陶符、五千多年前青墩遗址刻符、连字成句的庄桥坟遗址文字、大汶口陶尊符号、尧舜时代的陶寺遗址朱文、夏墟的水书 。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丰富的文字系统 , 后期的属于初步成熟阶段 。 这些考古发现可能是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 , 也可能是各种文字发展的不同源流 。
20世纪80年代初 , 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遗址发掘出的陶器上 , 发现了更完备的文字 。 这是被学者们确认的迄今为止我国有确切时代的最早的文字 。
汉字演变:
汉字后来的演变经历了几千年的漫长历程 , 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等阶段 , 至今普遍使用楷书 , 但仍未完全定型 。
古文字阶段的汉字 , 汉代以前的文字 。 更具有形象性 。
战国文字:“诸侯力政 , 不统于王 , 恶礼乐之害己而皆去其典籍 。 ”“田畴异亩 , 车涂异轨 , 律令异法 , 衣冠异制 , 言语异声 , 文字异形 。 ”具有很强的地域性 。 秦国文字是汉字发展的主流 。 六国文字 , 地域差异大 , 不反映汉字发展轨迹 , 是支流 。
汉字的来历?简言之 ,

说法很多 , 如结绳、八卦、图画、书契等 。 古书记载有黄帝史官仓颉造字的传说 。 以我之见 , 成系统的文字不可能是一个人的创造 , 而仓颉(如果确有其人)也只是文字整理者或颁布者 。

你说的象形、指事等等 , 只是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所写的对于汉字形体构成的归纳 , 即是所谓的“六书” 。

中国文字已有五千年历史 , 但是早期的文字 , 已不可得见 , 今传最早的文字是商代殷墟出土的甲骨文(简称甲文) 。
所谓甲骨文 , 就是刻或写在龟甲及牛骨上的文字 。 这些文字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 另外在地下出土了很多商周时代的铜器 , 上面铸有很多铭文 , 称为钟鼎文(简称金文) 。 这两种文字 , 因为是现在所能见到最早的文字 , 所以又称为「古文」 。

周宣王太史籀曾做籀文(又称大篆) , 一部份籀文形体还可以在说文解字中看到 。 秦始皇一统天下后 , 李斯奏同文字 , 于是小篆通行 , 说文解字一书 , 就是以说解小篆为根本 。

汉朝以后 , 文字渐趋约易 , 隶书变成汉代通行的文字 。

魏晋以后 , 字体变为楷书 , 楷书书写容易 , 通行后就保持了相当大的稳定性 , 一直沿用至今 。 楷书通行同时 , 为了书写的便利 , 也出现行书及草书 , 这些都是楷书的变体.


陶文
汉字的远祖 。 在中国的史前期以及有史早期 , 汉字产生前 , 最像是文字的符号就是陶文 。 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 , 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 , 只有单个的符号 。 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到商代晚期 , 现在已出土的陶文以半坡陶文为最早 , 大约自公元前4800——4300年之间 。 此外 , 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时期 , 也都有陶文 。 陶文多半刻在陶钵外口缘的黑宽带纹和黑色倒三角纹上 , 极少数刻在陶盆外壁和陶钵底部 , 一般器物上只有一个陶文 。 对这些陶文的性质 , 学界看法不一 。 裘锡圭认为是“记号” , 郭沫若认为是“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 而于省吾等学者则认为已属文字范畴 。 唐立庵(兰)先生在谈到大汶口文化陶文时说 , 这“是现行文字的远祖 , 它们已经有5500年左右的历史了” 。 破解陶文很困难 , 至今也只有几个字能猜测它相当于后代的某字 。 不过 , 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 , 应该是肯定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