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起源50字 了解汉字的起源30字( 三 )




甲骨文
殷商时代的甲骨文 , 是中国真正的文字 。

甲骨文 , 是商代(公元前1400)的文字 。 这些文字因为刻在兽骨或龟甲上 , 故名甲骨文 。 文字是以契刀刻划的 , 故又名"契文""契刻" 。 文字的内容 , 除极少数属於记事外 , 大部分是属于当时王公问卜的记载 , 故又称"卜辞"或"占卜文字" 。 此外 , 因甲骨文字出土的地方在河南省安阳县(原是殷代故都) , 所以又称为"殷墟文字" 。 严格地讲 , 只有到了甲骨文 , 才称得上是书法 。 因为甲骨文已具备了中国书法的三个基本要素:用笔 , 结字 , 章法 。 而此前的图画符号并不全有这三种要素 。

金文
古代把铜称为金 , 所以人们把青铜器上的铭文称为金文 。 青铜最早出现在商周,形成我国历史上灿烂的青铜文化,青铜器大致可分为十余类,主要有食器、酒器、水器、兵器、车马器及各种工具等 。
西周中期起 , 青铜器中出现了大小相次的编钟 , 它是祭祀和宴食的主要礼器 。 青铜器中的鼎多用作煮牲畜祭天敬祖的祭祀用器 , 后来钟鼎还成了国家政权的象征 。 由于钟与鼎是青铜器中重要的礼器 , 所以金文又称钟鼎文 。
金文是重要的历史资料铭文的书法艺术与青铜器的造型艺术是一个整体 , 正是金文线条章法的书法艺术与瑰丽的造型装饰艺术相辉映 , 使青铜器成为美的化身 。

商代中期起青铜器开始加铸铭文 , 商代后期到西周前期 , 青铜器变得厚重 , 制作日趋精美 。 常以云雷纹为底 , 衬托饕餮纹和夔纹 , 给人一种深沉神密、狰狞威严的气氛 。 金文是用泥范浇铸的 , 这一点与用刀刻的甲骨文有很大区别 。

《司母戊鼎》是商代的代表作品 , 金文文字以事物的形象构形 , 点画采用描写事物的天然曲线 , 常用一、二根线条高度概括客观事物的特征 。 西周的金文又有新的变化,1976年在陕西临潼发现了武王征商的利簋,铭文记述了武王牧野之战获胜的经过,字迹凝重稳健,为西周早期的代表作品 。 到了西周后期 , 青铜器渐趋简陋 , 但铭文却不断丰富 , 金文的书法艺术达到一个新的高峰 , 书体娴熟、优美、奔放


石鼓文
石鼓文 先秦刻石文字 。 我国遗存至今的石刻文字,要属《石鼓文》时间最早和最具代表性 。 石作鼓形 , 共十鼓 , 分别刻有四言诗一首 , 径约三尺余 。 内容记述秦国君游猎 , 故又称“猎碣” 。 因被弃于陈仓云野 , 也称“陈仓十碣” 。 所刻为秦始皇统一文字前的大篆 , 即籀文 。 石原在天兴(今陕西宝鸡)三畤原 , 唐初被发现 。 刻石文多残损 , 北宋欧阳修所录已仅存四百六十五字 , 明代范氏《天一阁》藏宋拓本仅四百六十二字 , 今其中一鼓已一字无存唐初“虞、褚、欧阳共称古妙”(引自《元和郡县图志》) 。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 , 体势整肃 , 端庄凝重 , 笔力稳健 , 石与形 , 诗与字浑然一体 , 充满古朴雄浑之美 。


小纂
「篆」本是小篆、大篆的合称 , 因为习惯上把籀文称为大篆 , 故后人常把「篆文」专指小篆 。 小篆又称秦篆 , 是由大篆省略改变而来的一种字体 , 产生于战国后期的秦国 , 通行于秦代和西汉前期 。 战国时代 , 列国割据 , 各国文字没有统一 , 字体相当复杂 , 于是秦始皇便以秦国的文字篆体 , 施行「书同文」来统一天下的文字 , 废除六国文字中各种和秦国文字不同的形体 , 并将秦国固有的篆文形体进行省略删改 , 同时吸收民间文字中一些简体、俗字体 , 加以规范 , 就成一种新的字体—小篆 。
中国文字发展到小篆阶段 , 逐渐开始定型〈轮廓、笔划、结构定型〉 , 象形意味消弱 , 使文字更加符号化 , 减少了书写和人读方面的混淆和困难 , 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运用行政手段大规模地规范文字的产物 。 秦王朝使用经过整理的小篆统一全国文字 , 不但基本上消灭了各地文字异行的现象 , 也使古文字体异众多的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变 , 在中国文字发展史上有著重要的角色 。 除了小篆 , 包含甲骨文、金文 , 被统称为中国字的古文字;古文字学的发展 , 对于促进中国古代历史、哲学、经济、法律、文化、科学技术的研究 , 都具有相当重要的影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