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生平事迹简介 杜甫生平经历四个阶段

在文学史上 , 杜甫的创作一般分为四个时期 。
第一个阶段是南北壮游时期 。从玄宗开元十九年(公元 731 年)起 , 为了扩大眼界、结识名流 , 杜甫数度漫游 , 历时达十余年之久 , 其间他到过金陵、姑苏、浙东、齐赵一带 。代表作:《望岳》 。
第二个阶段是困居长安时期 , 长达十年 。杜甫到长安谋官未成 , 加之家庭突遭变故 , 生计日艰 , 过着“朝扣富儿门 , 暮随肥马尘“的生活 。长安困守使杜甫成长为一名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兵车行》《丽人行》《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第三个阶段杜甫在安史之乱中 , 曾陷贼 , 后 “麻鞋见天子 , 衣袖露两肘” , 被任命为左拾遗 。代表作:《悲陈陶》《哀江头》《春望》《北征》《羌村三首》及“三吏” 、“三别”等
最后一个时期:759年7月杜甫弃官 , 流寓陇、蜀、湖、湘等地 , “漂泊西南天地间” 。旅居夔州期间 , 杜甫作诗四百三十余首 , 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其一生的高峰 。大历三年(公元 768 年)正月 , 杜甫启程出川 , 三月抵达江陵 。本想北归洛阳 , 又因河南兵乱不能成行 。
在江旅居夔州期间 , 杜甫作诗四百三十余首 , 创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达到了其一生的高峰 。大历三年(公元 768 年)正月 , 杜甫启程出川 , 三月抵达江陵 。本想北归洛阳 , 又因河南兵乱不能成行 。在江陵一住半年 , 又移居公安数月 , 年底又到岳阳 。杜甫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遭田父泥饮》、《诸将》、《秋兴》、《岁晏行》等都是这时期的优秀作品 , 生的最后两年 , 漂泊于岳阳、长沙、衡州、耒阳之间 , 大部分时间在船上度过 。大历五年(公元 770 年)冬 , 病逝于湘江之上 , 终年五十九岁 。在漂泊西南的十年间 , 杜甫留下了千余首诗作 , 数量占《杜工部集》所录的三分之二强 , 这一时期 , 无疑是杜甫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
和前期不同的是 , 这时的诗歌带有更多的抒情性质 , 形式也更多样化 , 并创造性地赋予七言律诗以重大的政治和社会内容 。
因此 , 漂泊西南时期的作品 , 才是最具有杜甫特色的作品 。
政治失意“圣朝无弃物,衰病已成翁 。多少残生事,飘零任转蓬 。”这是宝应二年晚秋,杜甫在梓州避乱时写下的诗句,此时杜甫在残酷现实的打击下穷愁潦倒 , 生存的危机与精神的失落使得诗人倍感孤独寂寞 , 一度对政治有点心灰意冷 。
漂泊西南十一年间,杜甫创作了不少歌咏诸葛武侯的诗篇,《蜀相》、《八阵图》、《武侯庙》、《渴先主庙》、《咏怀古迹五首》等均是传诵千古的名篇 。“诸葛大名垂宇宙”,“万古云霄一羽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他无比景仰推崇诸葛亮的贤相风采,赞赏着“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君臣际遇 。可是忠贞之臣如诸葛亮者,还是无法逃脱历史命运的摆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想到当前的国事危殆,却无明主、贤臣挽回大局,一种士不见遇的强烈孤独感,时时向杜甫袭来:“何来扰国泪,寂寞洒衣巾 。”
怀古只为伤今,杜甫对诸葛亮等历史人物的缅怀,只不过是在历史人物身上寻找寄托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