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插图
【为什么《孙子兵法》中强调不战而屈人之兵,但《战争论》中却说主力会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孙子兵法》之《谋攻篇》中说: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 。
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修橹轒輼,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 。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 。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
夫将者,国之辅也 。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 。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 。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是谓乱军引胜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 。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故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

文章插图

文章插图
最上乘的用兵方法是用谋略战胜敌人,“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
战争可以消灭敌人,胜敌而益强,但战争也有巨大的破坏作用,严重消耗国家实力 。比如两个身强力壮、势均力敌的猛汉互相打斗,时间长了两人必然会精疲力尽 。这时候再有一个壮汉出现,可以轻松制服两人 。鹬蚌相争渔人得利,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国家亦是如此,两个势均力敌的强国在战争中无法战胜对手,陷入长期持久作战,国力严重消耗,弄的民生凋敝,此时“诸侯趁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 。造成国破家亡的严重后果,这就是战争给国家人民所造成的深重灾难 。因此,曹操在《孙子序》中说:“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王是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
《司马法》曰:“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矛盾的正反两个方面是互相依存,并可以互相转化的 。孙武在《九变》篇中指出:“是故智者之虑,必杂于利害,杂于利而务可信也,杂于害而患可解也 。是故屈诸侯者以害,役诸侯者以业,趋诸侯者以利 。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之;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 。”《孙子兵法》之《作战篇》说:“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孙武告诉我们,一定要知道“用兵之害”,如“日费千金”、“屈力殚货”、“诸侯乘其弊而起”……以至于覆军杀将,国破家亡 。只有明白“用兵之害”,才能知道“用兵之利” 。才能在战争中保持清醒的头脑,知己知彼,理智地制定作战的原则、方针、计划,从而趋利避害,达到预定的作战目的 。
- 《红楼梦》放风筝意味着什么意思?
- 为什么小时候能看到天上的银河,现在却连星星都看不到了?
- 为什么现在社会呈现一种倾向:越来越多年轻人不愿意结婚了?
- 何九华怎么了没什么 何九华为什么不是头九了
- 刺客信条2破解版 刺客信条3破解版资源
- 玩星际争霸2电脑配置 星际争霸2配置要求
- 表达相思的最美古诗词 形容相思的诗句入骨
- 一辈子遵纪守法,为什么婚姻一直不顺?
- 为什么有些人免疫力低下?免疫力低下,又该如何提高免疫力呢?
- 赵云是因为什么死的,历史上赵云的真正死因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