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发布重要文件! 厦门要大升级了! 3层级重点片区划分曝光!( 三 )
城市门户:厦门北站
\n【第二层级重点片区】
\n滨水地区:前埔、筼筜湖、鹭江道、黄厝滨海
\n城市中心:高崎
\n城市门户:火车站、殿前滨海
\n特色风貌:曾厝垵、鼓浪屿、中山路、厦港(含南华片区、厦门大学)、沧江古镇、湖里老工业区
\n重要道路:仙岳路(含祥店)
\n【第三层级重点片区】
\n滨水地区:濠头、官浔溪、澳头滨海、后溪、九溪(含吕塘村)、天马山山海通廊、瑶山溪、东西溪
\n城市门户:杏林滨海、吴冠
\n特色风貌:集美旧城、新垵村、霞阳村、同安旧城、汀溪、竹坝农场、东孚、灌口、莲花、新圩、厦门大学翔安校区
\n重要道路:马青路、同集路
\n—3—
\n增加轨道站点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吸引力
\n采用人车分行的立体化布局
\n需要指出的是 , 本标准与准则根据城市各区域的景观特点 , 将厦门市域划分成7个部分 。 (一般区域、滨水区域、临山区域、历史区域、特定风貌区域、山海通廊及主要动线)
\n我们先来看看大家较为关注的一般区域中的交通设施:
\n交通设施主要包括公共自行车站、公交车站、轨道站点、立体步行系统等 。 各交通设施宜进行合理集约组合 , 做好无缝衔接和换乘 , 并进行整体布局与统一的形态设计 。 各交通设施的设置不得影响步行空间的通畅 。
\n其中轨道站点:鼓励站点出入口与周边建筑组合设计或与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 。 可结合周边开敞空间、生态绿地酌情设置站前集散广场 , 引导人流方便、快速地疏散 。 轨道站点出入口应优先保障与地面公交等交 通设施的便捷换乘 , 设置连续的步行通道和明显的交通导向标识(图3-1-52) 。
\n\n
各类型轨道站点的空间组织宜采用以下方式:
\n①枢纽站:鼓励结合交通换乘功能设置广场、中庭下沉或高架平台等公共开敞空间 , 以适应短期内承 载大量人流集散的功能 。
\n②中心站、组团:鼓励结合轨道点设置中庭下沉广场或高架平台等公共空间 , 作为空间组织的视觉中 心 , 增加轨道站点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吸引力(图3-1-53) 。
\n③一般站:鼓励通过线形步行路径串联站点周边功能 , 整合交通换乘设施 , 延长轨道站点的商业服务 界面 , 营造高质量、全天候的步行空间 。
\n④端头站:鼓励将轨道站点作为空间组织的视觉中心 , 通过规模合理的绿地、绿道及开敞空间的设置 , 紧密衔接站点与车辆段上盖 。 采用人车分行的立体化布局 , 妥善处理换乘交通和上盖开发集散交通的关系 (图3-1-53) 。
\n站点类型分类及定义详见《城市轨道沿线地区规划设计导则》 。
\n\n
—4—
\n几大区域建筑形态及
\n风格示意图公布
\n除了一般区域 , 滨水区域、临山区域、历史区域、特定风貌区域、山海通廊及主要动线这6大块的建筑形态又是如何规划的呢?
\n滨水区域
\n在控制范围上 , 分为内湾:水体向外500米范围内;溪流:水体向外200米范围内;一般水体:水体向外100米范围内;海域:水体向外1000米范围内 。 (注:若水体岸线位置有所调整 , 滨水区域控制线应作出相应调整 。 )
\n在建筑形体上 , 滨水第一排建筑不得采用连续板式高层建筑 , 避免形成高层建筑“墙” , 宜采用点式建筑 , 以塑造滨水区疏朗、开敞、通透的滨水环境(图3-2-4) 。
\n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