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三军可夺帅也出自哪里

【论语中的经典语录 三军可夺帅也出自哪里】孔子说:“一个军队的主帅可能被夺去,但一个普通人的志向不可能被强迫改变 。”
孔子道德思想中有着很强的人格意识,他认为人格高于一切 。
即使是在当时等级制度森严的社会,人格也是不容侵犯的 。
“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这句话就体现了孔子的人格意识 。
两千五百多年来,这句话不知道激励了多少中华儿女,使他们堂堂正正挺立世上,并逐渐演化成为中华民族威武不屈的民族精神之一 。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孔子的这句话体现了他对人格的重视和尊重 。
今天的我们可以把此视为中国最早的人本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 。
在西方还处于神权至高无上的时代时,孔子已经把志节作为人格的重要内容,比呼唤人性解放的文艺复兴时代的到来早了将近两千年 。
“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这句话里面的“志”,是指人的志节,包括志向、气节,反映出孔子对于“志”的高度重视,
甚至将它与“三军之帅”相比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
任何人都无权侵犯 。不管你有多大的力量,也不能轻易改变别人的意志 。
没有志节的人,会失去气节,在威逼利诱下变得奴颜婢膝,成为人们鄙视的对象 。
孔子认为人应该有志向,能够维护自己的尊严,能够抵抗威逼利诱,始终保持自己的“志节” 。
志节的确立和坚守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儒家修身的基本内容之一 。
孔子本人从年轻时就是拥有志节的人 。孔子曾经说过:“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
由此看来,孔子早在十五岁时就立下了苦读修身的远大志向,这也是他被世人尊为“万世师表”的重要原因之一 。
同时,孔子还是十分有气节的人 。
孔子生活的时代,社会上的政治人物有注重养士、招士、礼贤下士的风气 。
鲁昭公七年(公元前535年),孔子17岁的时候,已经是鲁国学识深湛、深孚众望的青年了 。
孔子相信凭自己是陬邑大夫的儿子和自己的博学多相国府举办宴会这天上午,孔子来到相国府门口的石阶前 。
一些穿戴华丽、神气十足的纨绔子弟的形象映入他的眼帘;
再看看自己穿的孝服,显然与今天季府喜气洋洋的气氛不协调 。
孔子心想:母亲离世不久,穿孝服正是儿子应尽的礼和德 。于是孔子挺胸昂首,拾级而上 。
“停住!你是何人?来此做甚?”大门旁站着的一位凶神恶煞般的汉子大声喝道 。
“在下孔丘,来参加相府宴会 。你是——”孔子止步,恭敬回答,并问对方 。
那汉子手握宝剑,傲慢无理地说:“哈哈哈……知道,知道孔丘大名!至于本人嘛!乃相国的家臣阳虎也!”
“失敬了,失敬了!孔丘对阳虎管家早有所知,未曾见面 。”孔子说完,施一礼,向相府走去 。
可是,阳虎却伸臂站立大门口中间,挡住了孔子的去路:“今天宴请文人学士,招贤纳士,你有什么资格赴宴!”
孔子理直气壮地说:“我也是士嘛!”
阳虎故意用污言恶语羞辱孔丘:“哈,哈,哈……你算什么士呀?你还不快走!免得在这里丢人败姓!”
孔子怒视阳虎,激愤地说:“得意忘形的脏鸡安知展翅雄鹰之志!对蛮横无礼之人,我还耻与面对、羞与论争呢!”说完,气冲冲地走下石阶 。
孔子负气回家,坐在书房里静思,并认真审视当时的社会现状,
悟出了一个道理:人生不平坦,磨炼成大器 。从此,他以更加坚忍的毅力投入苦读、社会实践和自身修养之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