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熊猫“回家”有多难?但我国已经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二 )

1988年 , 我国将大熊猫的保护等级升为最高级 , 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 从此大熊猫的保护工作进入了新纪元 , 任何针对大熊猫的违法犯罪 , 都将被严厉打击 。 在网上经常会有人开玩笑地问:大熊猫能吃吗?这个问题虽然是开玩笑 , 但是历史上还真有人吃 。 在大熊猫发展的全盛阶段 , 即巴氏大熊猫阶段 , 这个时候史前人类的智慧也在高速发展中 , 从出土的一些大熊猫骨头化石上看 , 有许多“砍痕” , 表明这个时候的大熊猫很可能经常被人们捕食 。

大熊猫真正的家园是森林 , 经过多年的人工繁殖 , 2018年全球圈养大熊猫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48只 , 加上野生环境保护得当 , 其实大熊猫野放的各项条件已经具备 , 也有了足够的实验样本供人们尝试 , 事实上我国的大熊猫野放工作早就在进行中了 。 2003年的时候大熊猫“祥祥”作为野放对象进行尝试 , 经过在卧龙核桃坪野化培训基地训练之后 , 专家评估“祥祥”放归大自然的条件已经成熟 , 便进行了野放 , 但后来这个实验失败了 , 主要原因是“祥祥”野性不够 , 被其他雄性大熊猫追赶摔伤后死亡 。

后来又陆陆续续进行了几次野放尝试 , 从2012年的大熊猫“淘淘”开始 , 研究人员们已经逐渐攻克了大熊猫野放实验的各种难题 , 截止到2018年 , 我国野放的11只大熊猫在野外的存活率达到了81.2% , 也就是说11只存活了9只 。 在2017年回捕的大熊猫里面 , 研究人员发现了其中一只正是2012年放归的“淘淘” ,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专家们十分兴奋 , 因为这意味着大熊猫“淘淘”已经完全适应并且能够在野外独自生活 , 大熊猫真的“回家”了 。

大熊猫“回家” , 在我们普通人眼中可能只是一件茶余饭后的谈资而已 , 看起来也很简单 , 无非就是野化训练加放归自然 , 但是整个过程却困难重重 , 而且是多方面的 , 虽然之前人们已经解决了大熊猫人工繁育的各种难题 , 但是大熊猫野放工作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 因为大熊猫是我国独有的物种 , 在这之前没有任何的经验可以借鉴 , 一切都需要研究演员不断完善理论加实验 。

野化训练

要把圈养的大熊猫放归野外 , 首先要解决的难题就是大熊猫的野化训练 , 一个纯圈养的大熊猫想要完全野化 , 是困难重重的 , 这也是当初“祥祥”不能在野外生活的重要原因 , 毕竟在野性和领地意识等上面 , 不能与完全野生的大熊猫相提并论 。 后来“淘淘”之所以能够成功 , 除了它是雌性之外 ,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属于半野生状态 , 出生之后就由母亲照料 , 没有直接与人类接触 。

当然 , 野化训练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 其中涉及的板块之多、项目之复杂 , 超过了人们的想象 。 比如单纯是一个领地意识的培养 , 就需要花费数月甚至是数年的时间 , 这还只是大熊猫野性训练的其中一个小板块 , 此外还有采食、寻找水源、识别同伴及其他野生动物或危险等等训练科目 , 如果要将一只大熊猫培养成完全具备野外生存能力 , 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

适应环境

经过野化训练之后 , 由人们评估认定大熊猫已经具备野外生存能力之后 , 并不是说它就一定能够在野外生存 , 实际上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 比如此前的“祥祥” , 虽然身体素质、生存技能等条件都已经达标 , 但是却因为野生大熊猫的攻击追赶 , 导致摔伤 , 最终因脏器衰竭而亡 , 与真正的野生熊猫相比 , 人们野化训练之后的大熊猫 , 还是处于弱势的 。

野放的大熊猫能不能适应环境 , 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 , 因为一旦放归野外之后 , 一切都变得不可控 , 虽然依靠特制项圈人们能够监测到熊猫的活动范围 , 但是对于每只大熊猫在野外究竟遭遇了什么事情 , 谁也不能保证完全在可控范围内 , 所以挑选大熊猫的放归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 , 这其中野生大熊猫密度不能太高 , 也不能太低 , 太高了竞争过大 , 太低了则不能很好地交配繁殖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