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大熊猫“回家”有多难?但我国已经做到了,且做得很好( 三 )

监测困难

大熊猫放归大自然之后 , 并不代表人们就“撒手不管”了 , 实际上对它们的监测困难程度不亚于野化训练 。 目前的主要监测手段就是佩戴项圈GPS定位、采集粪便、脚印等等 , 用以判断大熊猫在野外的活动范围及生存状况 , 但这些并不能完全地监测到熊猫在野外的全部生活情况 , 且项圈用了几年之后会没电 , 加上熊猫在日常活动中也会将项圈弄掉 。

目前人们主要采取回捕的方式用以后续研究大熊猫在野外生活的各种情况 , 包括身体是否健康 , 是否能够正常受孕繁殖等 。 比如在2017年底回捕的大熊猫“淘淘” , 研究人员就对其进行了全面的检查 , 得到的结果也令人满意 , “淘淘”的所有指标都是健康的 , 体重达到了120千克以上 , 表明它已经完全适应了野外环境 。 当然 , 回捕的另外一项工作也很明确 , 那就是重新佩戴GPS项圈 。

舆论压力

经过这么多年的宣传教育 , 大熊猫在国内的知名度非常高 , 但凡是关于熊猫的新闻 , 基本上都能够引起全民的关注 , 即便是在国外也一样 , 比如在上个世纪60年代 , 大熊猫到英国展出时 , 就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 达到了万人空巷的效果 。 大熊猫野放工作 , 成功了还好 , 可一旦失败 , 研究所包括一众研究人员 , 所承担的舆论压力是非常大的 , 毕竟大熊猫死亡 , 在国内来说是全民关注的一件大事 。

大熊猫回归自然的意义重大

目前大熊猫的野放工作仍在持续推进中 , 从一开始的单只放归大自然 , 到后面每年放归一只 , 再到后面的两只同时放归 , 至于今后会发展成什么样子?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 就像当初人们不断攻克大熊猫人工饲养繁殖、雪豹人工饲养繁殖的难题一样 , 大熊猫的各种野化放归难题 , 也会被人们不断攻克 , 至最终形成一套成熟的流程 , 被广泛应用 。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自古就是大熊猫的栖息地 , 如今作为动物保护的旗舰物种 , 虽然不大可能恢复之前的繁荣状况 , 但将人工繁殖的大熊猫重新放回其栖息地的意义是相当重要的 , 这代表着人类对动物保护进入了新的纪元 , 同时也意味保护方式的进步 , 也给世界濒危野生动物保护树立了一个榜样 。

(关注我 , 了解动物知识 , 喜欢请给个赞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