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约三成患者因“过度爱美”致病
今年21岁的张佩仪上中学时曾经满脸青春痘 , 妈妈看不下去了 , 就花了上千元从电视购物上买了祛痘的产品给她用 , 刚开始确实有一些效果 , 用了差不多一年 , 张佩仪脸上的痘痘变得更严重了 。
后来 , 张佩仪在妈妈的“压力”下 , 又一直断断续续地将祛痘产品用到高中毕业 , 但是痘痘却没有消除 。 高中毕业后 , 张佩仪决定去医院解决脸上的痘痘问题 。 刚开始沟通时 , 妈妈觉得她小题大做 , 但因为痘痘一直不消失 , 最后也只好同意她去医院试一试 。
张佩仪在当地一家中医医院 , 只花了几百元 , 喝了医生开的中药汤剂 , 抹了药膏 , 不到两个星期就好了 。 后来她脸上几乎没怎么长过青春痘了 。
现在 , 张佩仪一看到非医疗机构的祛痘广告就觉得是骗人的 , “你完全不知道往脸上抹的是什么东西 。 但在大家的认知中 , 觉得痘痘是肌肤问题 , 不觉得是病 , 更倾向于买产品 。 ”
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皮肤科主任崔勇告诉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采访人员 , 皮肤科门诊中大约有30%的患者是因为护肤品、化妆品使用不当而前来就医 , 情况严重者会毁容 , 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年轻女性 。
“滥用护肤品会增加皮肤过敏的可能性 。 ”崔勇有时候会在门诊中告诫患者可以尝试买一些便宜的护肤品 , 因为成分简单 , 过敏的可能性也会降低 。
2017年 , 由昆明医科大学何黎教授牵头 , 包括崔勇在内的全国诸多皮肤病学业内权威专家共同编撰并发布了《中国敏感性皮肤诊治专家共识》(以下简称《专家共识》) 。 崔勇认为这份《专家共识》问世的原因和目前我国敏感性皮肤人群变多的实际情况有关 。 关于过敏的原因 , 崔勇解释道 , 是遗传因素和外界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外界的刺激激发了身体内部的致病因素 , 所以才会过敏 。 现代人生活方式改变了 , 导致皮肤接触的东西越来越多 , 过敏源也就增加了 。
《专家共识》指出 , 我国女性约有36.1%是敏感性肌肤 , 也告诫广大消费者要避免滥用化妆品 , 合理护肤应遵循温和清洁、舒缓保湿、严格防晒的原则 。 宜选用经过试验和临床验证、安全性好的医学护肤品 。
从医学角度 , 肤质可以有多种分类方法 。 崔勇介绍说 , 按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为是否为敏感性肌肤、是否为色素易沉淀肌肤、是否为油性皮肤等 。 从医生角度来说 , 更关心皮肤是否健康 , 有的人觉得油性皮肤不太好 , 崔勇说:“油性皮肤反而会比干性皮肤更抗衰老 , 所以这件事不能一概而论 。 ”
“建议有护肤困扰的年轻人咨询专业的皮肤科医生 。 ”崔勇说 , “待评估出皮肤状况后 , 再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护肤 , 做到这两点就可以避免过敏等皮肤问题的发生 。 ”他同时补充道:防晒是各种肤质人群都需要注意的问题 , 年轻人防晒可以防晒黑和光老化 , 因为光老化是不可逆转的;老年人防晒可以预防皮肤癌 。
崔勇建议 , 即使戴了帽子、打了防晒伞 , 也要涂防晒霜 , 因为地面也会反射紫外线 , 可以涂一些防晒系数比较低的产品 。 此外 , 防晒霜每隔3~4个小时就要涂一次 。
崔勇告诉采访人员 , 欧美大部分的皮肤科医生都参与护肤品的研制中 , 我国一些医院近些年也已经开始有此趋势 , 像北京协和医院、中日友好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医院等都在销售医院参与研制的护肤品 。 患者可以在医院内买到这些非处方护肤品 。
“因为这些护肤品成分基本上都是医院医生把关的 , 结合了医生的临床医学知识和门诊经验 , 相对安全、健康 。 ”崔勇建议对于没有条件去医院皮肤科进行咨询的人 , 可以考虑使用医院销售的护肤品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