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家共享农庄:红果树+小酒馆改造记( 三 )

▼张家庄村总轴测图

居住模式:共享农庄红果树

项目定位是城市近郊乡村民宿 , 这座建筑需要为久居城市的人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态 , 同时需要满足当代生活的功能诉求 。 宏观而言 , 这种对乡村文化的保留与尊重和新经营模式的置入正在引领一种文化与经济结构的转变 , 塑造一种独属于东方的生活时尚 。

▼红果树下看客厅

于是 , 建筑师在对原有农舍进行改造更新时 , 充分尊重了乡村环境赋予的场所精神 , 保留了原有院落围合的空间礼序及建筑的外观肌理 。 院中 , 一棵“二十多岁”的红果树(当地人将一种果实很大的山楂称为“红果” , 并认为“红果”不是山楂)被悉心保留 , 围树而坐的场景唤醒了人们对自然、对故土的记忆 , 共享农庄的这处院落亦以之为名唤作“红果树” 。

▼“红果树”立面图

甫一进入村庄 , 跟随夹道绿树的指引便能看到山脚下的小院 , 远远望去建筑物并不显山露水 , 谦逊地陪伴着临近农舍 。

▼进村便能看到房子

设影壁以“挡煞”、“聚气”的中国传统院落的布局秩序在这座共享农庄中得以复原 , 而影壁的存在既有记忆载体的属性 , 又为入口处增加了一层序列 , 使外部的行人对院中所藏充满想象 。 建筑设为上下两层 , 首层分配给了公共空间与客房 , 二层则是完整的主卧空间 , 拥有一间茶室和一个大面积的室外露台 , 这为相对私密的空间置入了亲近自然的生活情致 。

▼屋前的院子

▼雨后的院子

原建筑为木结构屋架 , 低矮破旧、保温不佳 。 为了改善环境劣势、满足居住所需 , 建筑师拆除了屋顶和一部分墙体 , 以混凝土来搭建了新的骨架 。 由于有严格的预算要求 , 拆除后的瓦、木椽、木屋架都得到了再次利用 。

▼傍晚看向室内

▼客厅餐厅全景

▼从餐厅望向庭院

▼紧邻餐厅的烧烤台

为了实现庭院视觉的穿透性和连贯性 , 建筑师以大面积玻璃作为首层南北立面的主要材料 , 置身室内 , 可观春华秋实、晨昏雾霭 , 听雨打石板地的清脆声响 , 让自然风光成为生活风景 。 而这种开放又与院外相隔 , 充分保障了居住空间的私密性 , 这也是对传统民居内向性审美的一种延续 。

▼廊下的门厅入口

▼客厅里看院子

为保障户外活动无惧阴雨和暴晒 , 建筑在南向设置了玻璃雨棚 , 并以木格栅形成光线的过滤 。 同时 , 灰空间的留存是对传统建筑形制“风雨连廊”的追忆 , 兼具功能和情感价值 。

▼屋顶露台

▼玻璃雨棚

而在室内 , 建筑师用白色为主调 , 原木和水泥等室外材料延伸进来 , 整体景致与庭院相得益彰 。 家具、摆件 , 每一处细节都保留着材质的原始纹理和质感 , 更藏有手工艺精雕细琢的细腻与温度 , 呈现出一种精致而不失野趣的生活容器 。

▼阁楼上的茶室

▼阁楼上的主卧室

▼立面夜景

经营模式:小酒馆

在张家庄村 , 全村没有一家饭店 , 想要用餐只能到3公里以外的另一个村 。 “小酒馆”是基于餐饮需求而诞生的经营形态 。 同样尊重场地文脉肌理 , 同样是二分半宅基地的面积 , 同样是旧农宅改造 , “小酒馆”比“红果树”更具公共属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