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有人说,是因为唐德宗读懂了韩诗中的讽喻之意,或深受感动,或被诗中意境所征服,故此给他一个官职,更近不经之论 。
能产生这种过度解读的根本原因在于,宋代以后,中国再没有了寒食节,后世人平空臆测,认为寒食习俗如此,故生火即为特权;传火极为专宠 。但殊不知,寒食也是可以有火的 。
据考证,清明时,皇帝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乃是节日风俗 。虽说清明不是寒食,但与韩翃基本同一时代的窦叔向在《寒食日恩赐火》中写道“华烛忽惊春”,可见在唐朝,寒食赐火,以蜡烛代榆柳,或是旧日习俗的演变,但是一定存在的 。故这一举动,正大光明,何讽谏之有?

文章插图
02全诗结构:空间变换与时间推移在布局上,这首诗把空间和时间加以精巧的调度,让全景与近景,实景与虚景熔于一炉 。同时,以时间为轴,控制着寒食景色日夜切换的开关 。
诗的前两句,仿佛一个移动中对焦的镜头,扫遍春日飞花的长安城,最后把焦点凝在皇宫中随风轻舞的柳树上 。
“无处不飞花”是全景扫描的视觉印象,诗人以双重否定的句式,强化了飞花满城、春意盎然的观感,让一种“浓得化不开”的意韵,在开篇为全诗打下了浓烈馥郁的底色 。
尔后,镜头便随着春风,由皇城进入御苑,在花雨中对准了一排随风起舞的柳树 。这一视角的变化既是远景到近景的变化,由满城花到御苑柳,又是颜色的变化,在曼舞的红之中,深刻地突出了相对静止、固定而且浓郁的绿,让人顿生眼前一亮之感 。
古人说“万绿丛中一点红”为绝美风景,而“满城春色宫墙柳”何尝逊色?
到此时,诗中描绘的依然是白天的景象 。阳光下,飞花绿柳迎风起舞,而读者的视角,却被不知不觉地引到了御园,如此结构,后文的叙述方才不显得突兀 。

文章插图
第三句诗以“日暮”开头,将描写的时钟拨到夜晚,同时承接上文,将描写的重点定位在皇宫 。
诗中的“汉宫”其实也就是唐宫 。唐朝,尤其是经历过盛唐的知识分子喜爱以汉喻唐,其内心深处是一种对自己生活时代的自豪 。这一倾向与颂扬或批评无关,例如白居易固有“汉皇重色思倾国”的暗讽,但王维也有“汉家君臣欢宴终”的歌颂,不能一概而论 。
“传蜡烛”即是上文已论述过的寒食习俗,当然与讽谏无关 。与其他句子相比,诗的第三句意境较“平”,仅仅是叙事而已,但这种简单的铺陈和平淡的写作,在全诗的结构来看,作用不凡 。
在相当一部分绝句诗中,第三句都会有意地弱化或转化前两句构建的意象,其目的在于暂时低伏,以衬托和铺垫最后一句对主题的深化 。
古人云,文如看山不喜平 。所以一首好的诗歌,必然既会有警句奇句,也有平句朴句,这并非是诗人力有不逮,而是在整体权衡之下,为追求最优效果做出的正确选择 。如果追求句句精彩,那么必然喧宾夺主,给读者以视觉疲劳和无所适从的感觉,成了鲁迅先生所说的“只有好句子,却没有好文章” 。
虽然不是所有优秀的绝句诗都如此布局,但本诗对这一方法的采用,却收到了完美的效果:第四句为全诗勾勒了烟云笼罩,余意不尽的氛围:化实为虚,以烟的缥缈取代了蜡的实体,立即使全诗的意境转回空灵,上承首句处处飞花的虚空,营造了虚实结合,亦真亦幻的意境 。

文章插图
- 因为爱一个人而迷失在了爱情里,丢失了自我,如何找回我自己呢?
- 个人工作调动申请书范文 个人原因工作调动申请
- win7电脑自动关机重启 win7电脑关机后自动重启是什么原因如何解决
- 女人不回家过,也不离婚是因为什么?
- 你喜欢听歌的原因是什么?
- 怀孕什么情况下会脚肿 孕妇脚肿是什么原因
- 全国限电真正原因新闻
- 大卡车因刹车失灵而出现在高速公路上连环撞车的事件,如果卡车撞高速公路护栏的话,会不会好一点呢?你怎么看?
- 女性炎症是怎么引起的 女性炎症是什么原因引起
- 引起新生儿肺炎的原因有哪些 新生儿肺炎的原因有哪些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