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四 )


纵观全诗行文,前后照应,结构严谨,虽然每句各自描摹了一个意象,但在巧妙的安排和合榫的衔接下,丝毫不显凌乱突兀,反而让远近虚实日夜都完美而和谐地统一在一个主题的框架之内,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平稳舒缓而有序地运转 。
在诗人的铺排下,承平富贵、雍容大气的盛世景象隐隐浮现,这正是本诗的高明之处:既无一个绮语丽字,也没有直奔主题的正面描写,只是以白描侧笔之法,歌颂(或粉饰)了一个太平盛世 。无颂圣之语,而有颂圣之功,直逼“笙歌归夜月,灯火下楼台”之效,无怪唐德宗龙心大悦 。诗人以此诗而得富贵,侥幸或有之,但若说不配,怕是于理不合 。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文章插图
03用字典范:平中见奇与点铁成金作为一首以白描的手法写成的佳作,本诗的炼字功夫,非同一般,唯其精警,故能形象地描摹事物景色;唯其简单,故能给读者阔大的想象空间 。
“飞”与“斜”的互相映衬,增加了景致的立体感 。
在春风鼓荡之下,花与柳,这两个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春天的代表,以各自的方式飞扬生命,把春的馈赠以更为形象的方式传递给世人 。在本作中,诗人则以“毒辣”的眼光,以两个字精准地找到了它们的不同:虽然风吹杨柳,枝条摆动,但与漫天飞舞的落花相比,它仍是静态的 。
通过诗人的慧眼和巧思,在这两个互相映衬的字的引领下,构建了一个相互比较又相互依存的世界:静的绿与动的红,静的近与动的远,静的实与动的虚,静的面与动的点,仿佛阴阳二气,交感而成世界 。
“传”与“散”的彼此呼应,深化了飘渺的意境 。
烟散是烛传的结果,也是传烛行为的诗化表达 。从唐德宗的眼中,看到的是五侯家深沐皇恩;从诗的意境上,飞散的轻烟,在夜幕中袅袅如缕,幽暗的烛光,映衬着渐渐不清晰的世界 。在“传”这一行为的调度下,光影在移动,轻烟在舞蹈,终至没入朱门,杳然无踪 。
当景象归于沉寂,全诗已告终结,但读者的眼中心里,仿佛仍有不绝如缕的烛烟,悠悠飘荡;也有忽明忽暗的烛光,一下下地点亮想象的视界 。
南阳韩翃,因一首诗而名扬千古,飞黄腾达,他的《寒食》到底有什么魅力?

文章插图
04身世成谜:高官无为与油腻诗歌在历史上,韩翃是一个较为特殊的人物,他名列大历十才子,与卢纶、钱起等人齐名,位居高官,最高时做过中书舍人,但在正史中籍籍无名 。真正让他名垂千古的,竟然是本文说过的一诗得官 。
在官场上,他的一生是个悲喜交集的闹剧 。
韩翃既负才子之名,按理说应当体现文学上的过人之能,但是此公长期充任节度使帐下幕僚,专门从事文书工作,却不知何故,本应以诗文著名的他竟淹蹇长安,赋闲达十年之久,不由让人疑云丛生 。
或者说是“怀才不遇”吧,可唐德宗指名擢升,韩翃获得了那个时代大多数著名诗人都不具备的平台之后,仍然碌碌无为,虽然官至中书舍人(四品),不过毫无政绩可言 。以中国古代治史之完备,如果他稍有建树,以如此传奇的际遇和大历才子的名声,定会浓墨重彩地写上一笔,但仍旧渺不可考者,可见他早年之不见容于节度使,并非偶然 。
从他的诗文上看,语句空灵秀气,但内容往往世俗,难臻一流诗人境界 。
韩翃有《韩君平诗集》传世,其中的作品绝大多数都是以送别和唱和吟咏为题材的 。虽说这类诗歌是唐诗乃至古诗词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类,但如此高的比例,就不能不让人质疑:他的做诗是荡涤心灵、陶冶性情的途径,还是为官从政、干谒上官的工具?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