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岱曾同他的族弟张宏谈起西湖,张宏醉心于西湖之美,称其“仿若美人”,张岱不否认西湖的美,却将其比作“曲中名妓”,他进一步解释说“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 。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 。”西湖是美人,但不幸这美人已沦落风尘,任谁都可以倾慕,因而任谁都可以轻慢,而这些倾慕她、轻慢她的人却并不懂得欣赏她 。在这里,张岱或许并不是贬低西湖,而是透露出深深的伤感和惋惜之意 。西湖春夏之热闹、花朝之喧哄、晴明之萍聚、七月半游人之附庸风雅,正如美人被人艳羡、倾慕,而其深美闳约、要眇宜修之处却恰在月夕雨雪之时 。张岱独具慧眼,深识其雪中之美、月中之趣 。
张岱对西湖的一往情深和独具匠心的审美,还见于他从框景的手法欣赏西湖之美 。框景本是园林建筑的构景方法之一,使得空间景物不尽可观,或则在平淡间有可取之景 。利用门、窗、树、洞等,有选择地摄取空间的优美景色,似嵌入镜框中的图画 。南朝谢眺曾言“辟牖期清旷,卷帘候风景”,外面无限的自然风光被窗子纳入有限的空间之中,形成一种以小蕴大的审美意境 。张岱在吴山城隍庙右侧的火德庙中就寻得了一处欣赏西湖的独特角度:“则斗方,长则单条,阔则横披,纵则手卷,移步换影 。若遇韵人,自当解衣盘礴 。画家所谓水墨丹青,淡描浓抹,无所不有 。”张岱借火德庙的门窗,将西湖的青山秀水框成一幅幅水墨丹青,或如斗方、或如单条、或如横披、或如手卷,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形状的取景框看去,呈现的是不同类型的画卷,也因此带来不同的趣味 。一方面,空间虽然因此被限定,但它呈现的景物却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变化 。另一方面,尽收眼底的大景致固然美,但移步换影玩味手卷的意趣却也十分别致 。西湖这种深藏的美,如不经张岱道破,恐世人至今也未必能领会得来 。
西湖的自然风光是美丽的,但它的文化景观价值或许更胜一筹 。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画作,在西湖生活留下的痕迹和广为传颂的逸闻趣事,这一切随着时间消逝了,却都已然成为西湖的一部分,成为比自然风光本身更具魅力的东西,融入西湖山水之中 。张岱通过文字留下的审美意象,正如王尔德说的那样:“现在人们看见了雾,并非因为有雾,而是因为诗人和画家们已经把那种景象的神秘魅力告诉了我们……雾并不存在,直到艺术创造了它们 。”通过创造景观符号,赋予自然景观以文化价值,使得景观具有了叙事功能 。
张岱独特的审美方式以及独特的审美意象,通过西湖保存了下来,赋于了“湖心亭”“雪湖”“月湖”等意象独特的美,成为特定的文化景观符号 。景观也因此具有了叙事功能,景观所附加的符号信息激发了观赏者的审美意识,使得观赏者自身跨越时空,得以体悟前人的所见所感,从而实现从“不在场”到“在场”的过程 。文化景观在这个过程中就充当着“讲述”的叙事功能,它作为一种物质见证,构筑了过去与彼方的历史记忆,成为时空连接的桥梁 。在每个月夜的湖面,在每次大雪的湖心亭,除本身的自然之美外,西湖作为媒介充当着某种物质见证,今人通过这种媒介穿越时空与张岱相逢,观赏者在这个过程之中自我得到升华,精神得以重构,景观也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张岱写“二梦”,是对昔日繁华的追忆,是试图寻回早已失落的好时光,而今人再读张岱,同样是对“记忆”的找寻,对审美的再认知,这是文化景观不同于自然景观而独有的特点 。
- 古诗咏柳全文赏析 咏柳古诗原文全解
- 鹊桥仙原文和译文 鹊桥仙古诗原文
- 十五从军征原文 十五从军征翻译及赏析
- 青蛙卖泥塘课文原文 青蛙卖泥塘课文原文带拼音
- 长恨歌原文翻译及赏析 长恨歌诗歌赏析800字
- 刻舟求剑的意思和道理小学三年级 盲人摸象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简短 与朱元思书原文及翻译注释
- 与朱元思书翻译简洁 与朱元思书翻译简洁
- 繁星巴金原文赏析 繁星原文 巴金
-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歌鉴赏 洞庭湖赠张丞相古诗原文赏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