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音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西湖十景》册之柳浪闻莺 清董诰
明崇祯五年十二月的冬天,大雪纷飞三日不止 。是日夜深,万籁俱寂,张岱拥毳衣,举火炉,独自撑舟于冷寂的天地间,前往湖心亭看雪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此番景致令张岱欣喜不已:“湖上影子,唯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寥寥数字,幽远朦胧、宁静空明的意象,以及无法直言的心境尽书于此,展现了雪湖的独特魅力,为后人津津乐道 。雪后的西湖,人鸟声俱绝,彼时的西湖风雪漫漫,天地间一片苍茫,寒夜雾气迷蒙,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应俱白,呈现一派空寂而至美之境 。
晚明汪珂玉曾评注:“西湖之胜,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 。”清幽冷寂的雪湖是张岱给后人留下的独特意象,至今仍令无数人心向往之 。“大雪三日”的西湖固然美,但若没有张岱的“精心构造”,湖心亭的雪景断不能被后世念念不忘 。张岱当日的所见所闻固然不可复制,但这景致以及其审美意象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成为后人的记忆与期盼,而他艺术性的精神体验也为欣赏西湖开创了全新的视角 。
张岱,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 。他出生书香世家,前半生养尊处优,徜徉于世俗的享乐,耽于精致的物质生活,是个十足的纨绔子弟 。感官在享受中被不断磨砺,加之自幼喜好读书,见多识广,使得他对世界的感知更加纤细而敏锐,拥有自成一派的别致审美 。晚年的张岱经历家国变故,成为旧朝遗民,他写下《西湖梦寻》《陶庵梦忆》追忆过往,其中涵盖了杭州一带重要的山水景色 。透过张岱的文字,我们在领略张岱独特的审美意趣的同时,也领略到西湖全新的、深度的美 。
自然界的山水时常受制于时序,在不同的天气、不同的季节乃至不同的时间呈现不同的景致,带给人不同的美的感受与审美体验 。西湖自唐宋以来已然成为大众游览的胜地,市井百姓、达官贵人多喜欢西湖春夏时节的风光与花朝的热闹,如瞿佑《望江南·西湖四时景》春、夏两阕云:“西湖景,春日最宜晴 。花底管弦公子宴,水边罗绮丽人行 。十里按歌声”,“西湖景,夏日正堪游 。金勒马嘶垂柳岸,红妆人泛采莲舟 。惊起水中鸥 。”所描绘的正是春夏时节游人在湖边玩赏的盛况 。不过,这在张岱看来却是不懂得西湖的性情和风韵,相比之下,他更钟情于西湖秋冬的冷落、月夜与白雪下的寂寥,显示出迥异于常人的意趣 。张岱心目中的“善游湖者”,应能“深情领略”西湖之三余:冬湖、夜湖、雨湖 。“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濛,何逊晴光滟潋 。”领略的其中深趣,方可称西湖之知音 。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注音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不可否认,不论晴雨雪月,西湖在不同时间呈现的美亦不同,所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个中风味,全在解人领略 。张岱不仅偏爱雪湖,还偏爱月夜的西湖 。在客居西湖的日子里,曾夜坐冷泉亭,对山间之月,领略“深山清寂,皓月空明,枕石漱流,卧醒花影”的意境,又曾在西溪秋雪庵玩赏“一片芦花,明月映之,白如积雪”的奇景 。但更多的还是“在湖船作寓,夜夜见湖上之月”,在舟舫中与湖上明月相对,耳鬓厮磨 。
七月半,当杭州的百姓成群结队地出城来西湖赏月时,这时的张岱既不看湖,也不赏月了,而是观察起了湖畔的赏月之人,把他们分成“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心一看者”“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 。张岱用戏谑的笔调玩味这五类人群,在他看来,世俗大众赶热闹的赏月是一种附庸风雅,又何尝是真正爱明月之人?因此,他宁愿作为一个旁观者游离在世俗之外,冷静地观察赏月之人 。直到人群散去,“此时,月如镜新磨,山复整妆,湖复颒面”,张岱才把舟靠近湖岸,与友人坐在断桥的石磴上举杯共饮,领略这完全属于他们的月湖之美,“韵友来,名妓至,杯箸安,竹肉发”,直至“酣睡于十里荷花之中,香气拍人,清梦甚惬” 。这种意趣,在张岱看来,即使最懂得欣赏西湖的苏东坡“亦未免遇夜入城”,不解消受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