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的大学校长, 为什么个个那么有风度?( 二 )
"multi_version":false
1937年在长沙临时大学时 , 蒋梦麟、张伯苓、梅贻琦三位校长巡视学生宿舍 , 看见房屋破败 , 蒋校长认为不宜居住;张校长却认为学生应该接受锻炼 , 有这样的宿舍也该满意了 。 于是蒋说:“倘若是我的孩子 , 我就不要他住在宿舍里!”张却针锋相对地表示:“倘若是我的孩子 , 我一定要他住在这宿舍里!”梅没有表态 。
蔡元培
蔡元培就职后 , 第一次对学生训话 , 就说:“大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 , 不当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 。 ”切中当时北大的病根 。 后来 , 蔡先生又提出了“十六字箴言”:囊括大典 , 网罗众家 , 思想自由 , 兼容并包 。 仅两年多时间 , 蔡先生就把一个官僚养成所改造成为中国的“精神圣地” 。
杜威评论蔡元培:“拿世界各国的大学校长来比较 , 牛津、剑桥、巴黎、柏林、哈佛、哥伦比亚等 , 这些校长中 , 在某些学科上有卓越贡献的不乏其人 。 但是 , 以一个校长身份而能领导那所大学 , 对一个民族 , 对一个时代 , 起到转折作用的 , 除蔡元培外 , 恐怕找不出第二个 。 ”
蔡元培又在跟吴稚晖的一封信中谈到:大约大学之所以不满人意者 , 一在学课之凌杂 , 二在风纪之败坏 。 救第一弊 , 在延聘纯粹之学问家 , 一面教授 , 一面与学生共同研究 , 以改造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 。 救第二弊 , 在延聘学生之模范人物 , 以整饬学风 。
北大开教授会时 , 会场较乱 , 各人纷纷发言 , 蔡元培也站起来预备说话 , 辜鸿铭一眼看见首先大声说道:“现在请大家听校长的吩咐!”周作人说 , 这就是辜的语气 , 他的精神也充分地表现在里边 。
北京大学因提倡“新文化”、“兼容并蓄” , 常招致“国务院”、“参议院”等衙门的横加干涉 。 蔡元培非常气愤:“思想自由 , 是世界大学的通例 。 ……世界哪有这种不自由的大学么?还要我去充这种大学的校长么?”
1919年6月15日 , 蔡元培发表《不肯再任北大校长的宣言》 , 宣称中国现代大学的三项基本原则:第一 , 大学应当是独立的和自主的;第二 , 大学应当具有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第三 , 大学学术与思想自由需要相应的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 。 “我绝对不能再做不自由的大学校长 。 ”读完乃挂冠而去 。
傅斯年
曾为北大代理校长的傅斯年说:“蔡元培先生实在代表两种伟大文化:一曰 , 中国传统圣贤之修养;一曰 , 西欧自由博爱之理想 。 此两种文化 , 具其一难 , 兼备尤不可觏 。 先生殁后 , 此两种文化 , 在中国之气象已亡矣!”
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 , 学生被打死47人 , 伤200多人 。 文化界如蒋梦麟、傅斯年、鲁迅、周作人、林语堂、朱自清、闻一多等都以不同方式表达了愤慨 。 多年后 , 傅斯年遇到了鹿钟麟 , 特地走到他的面前说:“从前我们是朋友 , 现在我们是仇敌 , 学生就像我的孩子 , 你杀害了他们 , 我还能沉默吗?”
傅斯年说 , “凡一种学问能扩张他所研究的材料便进步 , 不能的便退步 。 ”
傅斯年在谈到北大的几位校长时认为:蒋梦麟学问不如蔡元培 , 但办事却比蔡高明;自己的学问比不上胡适 , 但办事比胡适高明 。 蔡、胡的办事 , 真是不敢恭维!蒋梦麟又对傅斯年说:“所以他们两位是北大的功臣 , 我们两人不过是北大的功狗!”
傅斯年就任台湾大学校长时说:“第一流的大学 , 不能徒然是一个教育机关 , 必须有它的重要学术贡献;但是 , 也没有一个第一流的大学 , 把它的教育忽略了的 。 ”又说 , “大学是一个教授集团 , 不是一个衙门 , 按大学法 , 校长虽然权力甚大 , 然我为学校前途记 , 决不能有极权主义的作风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