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当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都做了些什么准备?( 二 )
陆军对汽车工业的扶持
日本的陆军也开始了装甲战甚至空地一体战方面的蹒跚学步 。 在1914年青岛登陆战中 , 日本陆军航空兵编为“青岛派遣航空队”首次参战 。 1925年(大正14年)陆航部得以升格为陆航本部 。 此前的1922年航空大队被改编为“飞行大队” , 两年后再次被改变为“飞行连队” , 至1930年(昭和5年)日本陆航已经拥有了8个连队的兵力 。
在发展日本航空工业的同时 , 日本军队也开始了摩托化和装甲战的最初尝试 。 从日俄战争开始 , 日本陆军就痛感依靠马拉人背运送物资和装备效率低下 , 尤其是中国作为日本陆军的首要假想战场 , 没有几条高水平的公路 , 更多的是崎岖难行的土路 , 再考虑到中国辽阔的国土 , 陆军认为必须找到替代人力和畜力运输的新工具 。
日本陆军师从德国 , 对19世纪60、70年代德国总参利用铁路快速调动兵力的战例津津乐道 , 因此军部也曾醉心于研究铁路机动 , 还成为日本铁路建设的重要金主 。 但是在中国 , 铁路的里程数较少 , 大多局限于一省之内 , 缺乏贯通全国的大型铁路网 。 此时 , 陆军方面风闻西方列强争相研究军用汽车 , 因此自明治四十年(1907年) , 军部就命令“陆军省技术审查部”组织汽车进口及军用化试验 。 到明治四十五年(1912年) , 陆军下令“军用自动车调查委员会”根据早前借用民间自动车的经验 , 研究和制定战时对民间汽车征用和对国产汽车工业进行扶植奖励的专门计划和各种规章 。
1914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 日本陆军仔细地盯着陷入堑壕战的欧洲 , 力图从中学到经验和教训 。 很快 , 关于汽车的经典战例就出现了 , 不过这次吃亏的是日本陆军的导师德国人 。 在德法马恩河会战中 , 法国陆军灵光乍现 , 将巴黎和附近的巴士出租车集中起来运兵 , 以德军意想不到的运力和速度将大量后备队投入战场 。 这一经典的翻盘令日本陆军看到了民用车动员的可怕威力 , 于是军部在大正七年(1918年)三月促使日本国会通过了《军用自动车辅助法》 , 这之后日本汽车工业逐步从由农商务省主导的单纯民用变为政府和军方两头发展 , 一时间国产汽车工业成了香饽饽 , 地方政府和军队争相予以支援 , 但同时 , 这种双头体制也埋下了冲突和军用民用失衡的隐患 。 由于日本陆军此前缺乏制定战时征用法规的经验 , 不得不借鉴日本海军和英美海军关于战时民船征用的规定 , 采用预先规定和认证所谓“军用保护”汽车型号的规格和性能 , 然后以对于制造和购买此类汽车的厂商和买家予以资金支持的方式 , 鼓励厂家多生产、民间多订购可以在战争中改为军用的汽车 。
用裁军换取新装备和技术
考虑到日本在一战后早于欧美列强进入经济危机 , 日本军队是如何从日渐枯竭的军费中榨出足够的资金来研究空军和摩托化作战呢?答案就是裁军 , 或者用日本的说法“军缩” 。
一战之后 , 列强纷纷进行裁军 , 但日本却并没有立刻对军队开刀 , 原因是日本参与了对苏俄的干涉 , 并且迅速成为西伯利亚干涉军的主力 。 但在冰天雪地的西伯利亚 , 日军除了徒然丧失人命、消耗军费外 , 得不到任何好处 。
到1922年 , 日本政府再也支撑不住了 , 陆海军各自开始痛苦地挥刀自伤 , 1922年8月 , 时任陆军大臣的山梨半造主持制定了“第一次军备整理计划” , 准备通过削减60000名官兵和13000头军马的约相当于5个师团兵力 , 换得每年节省9000万日元的预算 。 山梨对陆军上下解释“军缩”的理由很简单 , 削减常备军 , 增加现役部队中新装备比例 , 例如新设2个飞行大队、改编6个飞行大队和2个通讯联队 。 随后 , 山梨半造又在1923年3月制定了“大正十二年军备整备计划” , 将仙台陆军幼年学校和近卫师团的军乐队等编制裁撤 , 加强新获得的太平洋原德占岛屿的守备兵力 。
就在日本军队上下以为“军缩”的大斧子已经不会再落到自己头上的时候 , 1923年9月 , 关东大地震重创了日本本已岌岌可危的经济 , 将东京炮兵工厂等一系列军工企业夷为平地 。 庞大的战后重建费用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再次向军队开刀 。 1925年5月时任陆军大臣宇垣一成在朝野的压力下制定了“第三次军备整理计划” , 一口气对21个师团的编制进行部分裁撤 , 共裁撤34000名官兵和6000头军马 , 同时新建了著名的久留米第一战车联队、东京陆军自动车学校等一批涉及新装备的部队和军校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