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在德国淘家当也有讲究( 二 )


对此 , 德国天主教明爱协会有一条经验法则:捐出去的旧物 , 最好是你自己有需要时也能拿来用的东西 。 如果可能 , 应该把旧物直接交到需要它的地方 。
渐渐地 , 我也融入了这种“赠送”文化 。 学生时代每次搬家都会清出一批书本和物品 , 琢磨着送同学、送邻居;穿旧了的衣服鞋子如果还没破 , 洗洗干净装好袋 , 投进德国红十字会在居民区街头设立的旧衣物收集箱里 。 而我现在手上的家当 , 好多都是一点一滴“淘”来的:校园里捡来的旧文件夹 , 装着我最重要的文件资料;以前合租房里带来几件杯碟厨具 , 盛着我的一日三餐;宿舍邻居送我的吸尘器和打印机 , 一直到今天还好好地用着 。
我曾拜访大学城哥廷根 , 专程带着考古好奇和对留德前辈的敬意 , 按图索骥找到了季羡林留德期间曾居住过的那条街 。 可能因为是周日 , 街面了无人迹 , 街道两旁三四层高的老式居民楼白墙赤瓦 。 我独自在街上绕了一圈 , 觉得和德国其他居民区并无二致 , 兴趣骤减 , 准备打道回府 。 忽然 , 我在路边一个单元门外的小路上看到一口开着的纸箱 , 里面整整齐齐码了两排书 。 蹲下翻一翻 , 竟然都是经典小说和德国哲学 。 于是我仔细挑了一本 , 心想 , 这也算是留了个不错的纪念吧 。
去年疫情一起 , 人与人被迫保持距离 , 二手旧物一度成了传播病毒的可疑媒介 。 而随着疫苗普及 , 德国逐渐走出困境 , 根植于勤俭节约、保护环境的二手文化又恢复了活力 。 德国人深信 , 创造新事物固然令人兴奋 , 充分利用有价值的旧物同样重要 。 渐渐地 , 扔到垃圾箱的“废物”越来越少 , 找到新主人的“古董”越来越多 。 生活在这种文化里的人 , 会愈发清醒地衡量自己的物欲 , 懂得发挥物品的每一分价值 , 坦然面对自己对它们的取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