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军阀温韬曾盗掘唐朝十七座皇陵,为何单单没有盗掘乾陵?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二 )


在关中的唐朝皇陵共有18座,为何温韬只挖了17座,而单单“饶过”乾陵?原来,温韬也曾动过盗挖乾陵的心思,然而令人诧异的是,每当盗墓的士兵们准备破土开挖时,乾陵周围便会雷电交加、风雨大作,场面极为恐怖,而当队伍仓皇撤离后,乾陵周围便马上雨霁云收、天气晴好 。
以上情况多次出现,连一向不信邪的温韬都开始感到恐惧,认为是冥冥之中有神灵在护卫乾陵,绝对挖不得 。正因如此,温韬最终只好选择罢手,使得乾陵由此躲过一劫,成为唐朝帝陵中唯一的“幸存者”(“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惟乾陵风雨不可发 。”见《新五代史·温韬传》) 。
通过盗掘唐朝皇陵,温韬获得大量的金银珠玉等物,由此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军阀 。也正是拜他所赐,大量价值难以估量的艺术珍品,如书法大家钟繇、王羲之等人的墨宝,才得以重现人世,未尝不是文化界的一件“幸事”(“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 。”引文同上) 。然而盗掘皇陵毕竟不是件光彩的事情,所以温韬此举为他带来如潮般的谴责声音,顿时成为声名狼藉的大恶人 。
对于盗掘来的金银珍宝,温韬除了将大部分用于个人享受外,还将它们用于扩充军队、贿赂当朝君臣,由是在后梁坐稳了藩帅的位子,数年后又移镇强藩忠武军 。等到后唐庄宗灭梁后,温韬又大肆贿赂刘皇后,所以非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还得到李存勖的厚待,并被赐名为李绍冲 。
然而温韬的好运并没能持续多久,等到后唐明宗李嗣源即位后,因为讨厌他朝秦暮楚的“墙头草”作风,并深恐他盗掘皇陵的做法为后世仿效,所以借故将其流放到德州 。不久,明宗又下诏赐死温韬,并诛灭其三族,时在天成三年(928年) 。温韬盗掘唐朝皇陵,虽然享尽荣华富贵,但最终却难免身死族灭的下场,纯属咎由自取 。
庄宗灭梁,韬自许来朝,因伶人景进纳赂刘皇后,皇后为言之,庄宗待韬甚厚,赐姓名曰李绍冲 。郭崇韬曰:“此劫陵贼尔,罪不可赦!”庄宗曰:“已宥之矣,不可失信 。”遽遣还镇 。明宗入洛,与段凝俱收下狱,已而赦之,勒归田里 。第二年,流于德州,赐死 。引文同上 。
史料来源:《旧五代史》、《新五代史》、《资治通鉴》
与其说是没有被盗,不如说是没有盗墓成功 。这里不得不感叹武则天的高明,历史上见于记载的乾陵盗掘,就有17次之多,但没有一个人成功 。乾陵的入口,还是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几个农民炸石头,不小心发现的 。
历史上盗掘乾陵,规模较大的有三次 。
唐末农民起义,起义首领黄巢动用了四十万大军,挖走了大半座山,因军中并无风水方面的能人,故未能得手,只能悻悻而退 。
相比之下,五代时期耀州刺史温韬倒是有些倒霉,不知是唐皇显灵,还是真的遇上天气变化,狂风暴雨之下,竟然被惊吓而退 。
民国孙连仲盗掘乾陵,动用了一个团的兵力,虽然没有黄巢那般声势浩大,但盗一个陵,人手也是足够了 。可惜也只是炸开了墓道旁的三层岩石,无功而返 。
所以归结起来,应该还是当初墓道的设计颇具匠心,让盗墓贼无从入手,也有效的保护了一批珍贵的唐代历史文物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