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军阀温韬曾盗掘唐朝十七座皇陵,为何单单没有盗掘乾陵?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关于温韬盗唐帝陵,记载见于《旧五代史温韬传》:“唐诸陵在境者悉发 。”《资治通鉴》记:“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新五代史温韬传》记:
【五代军阀温韬曾盗掘唐朝十七座皇陵,为何单单没有盗掘乾陵?他最终的结局如何?】温韬在李茂贞麾下时任义胜军节度使,投降后梁改为静胜军节度使,管辖的地盘都是鼎州和耀州 。而鼎州只有一个美原县,耀州也只有一个华原县,就是说温韬做节度使时其实只管辖有两个县 。美原县即现在的陕西富平县;华原县即耀县,现在为铜川市耀州区 。
按照《旧五代史温韬传》说法,温韬将其辖区内的唐帝陵全部盗掘 。温韬辖区内只有美原县分布有五座唐帝陵,分别是中宗定陵、代宗元陵、顺宗丰陵、文宗章陵和懿宗简陵 。这五座帝陵可以肯定已被温韬盗掘 。按照《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太宗昭陵也被其盗掘,应当是温韬流窜到临境盗掘的 。乾陵在乾县,不属温韬辖区,据说因温韬盗掘时遇到风雨而幸存 。
那么,是不是十八座唐帝陵除乾陵外都被温韬所盗吗?不一定 。据《宋史太祖本纪》记:
从这份史料可以看出,关中唐十八陵在宋初确定被盗的有十二座,还有六座可能未被盗 。其中包括高宗乾陵、宪宗景陵 。
笔者2018年夏曾登上三原金帜山宪宗景陵,从外观看,岩石山体完整,未有被挖掘破坏迹象 。也许宪宗皇帝经过千年风雨,依旧完好地长眠在这座山底下 。
温韬这个盗墓贼在当时只是一个小军阀,为了生存,先依附李茂贞,后投后梁朱温,又叛归李茂贞,到梁末帝时,又叛归后梁 。后来又投降后唐,调任许州节度使 。后唐明宗时期,被流放到德州,不久赐死 。

五代军阀温韬曾盗掘唐朝十七座皇陵,为何单单没有盗掘乾陵?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文章插图
魏武帝曹操起兵之初,为解决军费紧张的问题,曾经干过盗掘皇陵的勾当,由是遭到政敌袁绍等人的谴责、斥骂,并在后世留下“盗墓界祖师爷”的名头 。其实,在王朝末季,伴随着连年不断的战乱,军阀们盗掘皇陵的现象屡见不鲜,其中有一人盗墓的规模、成就绝对能让曹操甘拜下风,此人,便是盗遍唐朝17座皇陵的五代军阀温韬 。那么,温韬为何要这样做?他最终的结局如何?
温韬是唐末京兆华原人也,年轻时是个啸聚山林、专事劫掠的草寇,因为手底下匪徒人数众多,再加上为人强悍、战斗力强,所以被凤翔节度使、岐王李茂贞看中并招安 。温韬投降李茂贞后被收为义子,并更名为李彦韬,起初在华原担任镇将,后因屡立战功,被提拔为耀州刺史(耀州即华原) 。
温韬属于典型的“墙头草”型军阀,经常依据政局的变动情况,频繁地更换阵营,毫无愧疚感可言 。当大军阀朱温攻打李茂贞时,李彦韬一度举城投降,但不久又叛归李茂贞 。朱温篡唐建梁后,李彦韬多次游走于岐、后梁之间,最终被后梁末帝朱友贞任命为静胜军节度使,并更名为温昭图 。
温韬的辖区地处关中,与岐、前蜀两大政权接壤,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及后梁朝廷的侵夺,严峻的现实需要他建立并保持一支强大的军队,而为了实现扩军备战的目的,急需要在辖区内开拓财源 。然而经过唐末多年战乱的破坏,关中地区经济凋敝、民不聊生,就算是把赋税强征到50年后,也搜刮不到多少钱 。正因如此,温韬最终动了盗掘唐朝皇陵的歪心思 。
唐朝(包括武周)共有21位皇帝,除了唐昭宗、唐哀帝陵墓在河南外,其余18座皇陵均在温韬的辖区内(武则天跟唐高宗合葬在乾陵) 。再加上此时唐朝已经灭亡,皇陵缺乏足够的守卫力量,由此给温韬提供了盗掘的绝佳良机 。据正史记载,在温韬在任的7年时间里,指挥士兵对17座唐朝皇陵展开系统性、大规模的盗掘活动,行为令人发指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