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打边舞的京西太平鼓文化

太平鼓是老百姓自娱自乐的一种民间舞蹈 , 在当地的民俗活动当中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 。太平鼓自明代起在北京就一直流传 。我们都知道 , 太平鼓是一个具有强烈的北京文化特征 。那么 , 大家对于太平鼓文化是否了解呢?
接下来 , 就让我们一起从城市文化的角度一起来寻找答案吧!
京西太平鼓的艺术特色
京西太平鼓是以鼓为道具的舞蹈 , 击打太平鼓是主要的伴奏手段 。太平鼓是一种有柄 , 有环的单面鼓 , 圆形 , 鼓面是用羊皮或牛皮纸做的 , 鼓边上配几个红色绒球 , 鼓柄下端拴几个闪亮的小铁环 。耍鼓时 , 左手持鼓 , 右手持鼓槌 , 边打边舞“咚咚”的鼓声和“哗哗”的金属声清脆悦耳 。“铁环震响鼓蓬蓬、跳舞成群岁渐终 , 见说太平都有象 , 衢歌声与壤歌同” 。
作为这一舞蹈品种的标志性舞具——京西太平鼓有着别具一格的伴奏形式 , 伴奏乐器有:板胡、二胡、鼓、锣、号等乐器 , 同时还有伴唱的歌词 , 伴唱的歌曲有“四季歌”、“十二月歌”等曲目;表演套路上有斗鸡、串花琵琶、大圆鼓等 , 绕八字、园鼓、两头忙、扎花篱笆 , 卧娃娃等几十套动作、十分风趣 , 滑稽幽默;太平鼓表演可边打边舞 , 也可间打间舞 , 舞离不开鼓点 , 鼓点又随舞而变化 , 达到鼓和舞的和谐统一 , 形成清脆多变的影响效果 。
【边打边舞的京西太平鼓文化】京西太平鼓的表演者成双成对 , 一面击鼓抖环 , 一面腾挪跳跃 。小伙子跳起来舒展挺拔 , 鼓点打得上下翻飞 , 真是“人随鼓 , 鼓缠人” 。姑娘家的舞姿柔韧 , 轻巧 , 可以形容她们“扭起身驱似柳弯 , 扇鼓舞动肩带颤” , 很有点俏劲 。门头沟区的京西太平鼓有舞蹈 , 有歌唱 , 一般是打一遍鼓 , 唱一遍词 , 民间艺人称之为“唱绳” 。他们唱花、唱草、唱古代圣贤、也有唱衣食住行 , 岁时风俗的 。
京西太平鼓可边打边舞 , 也可间打间唱 。舞离不开鼓点 , 鼓点又随舞而变化 , 鼓和舞有机配合 。击鼓技法有正面击、反面击、敲鼓心、打鼓沿、上下左右震颤铁环等 , 形成清脆多彩的音响 , 充分体现着鼓手与鼓的相互交融、纵横离合 。鼓手的动律是人舞鼓、鼓缠人 , 人鼓合一 。老艺人们认为 , 太平鼓耍的好坏要看鼓的动态、身体的姿势 。由于过去妇女缠足 , 于是形成了女性太平鼓基本动律为“扭劲”和“颤劲”;男子的动律特点则是“扇劲”和“艮劲” 。
不同于京韵大鼓 , 京西太平鼓并无流派之分 , 而它从制作工艺到与舞蹈动作的有机结合 , 已经超脱了作为乐器音响载体的单纯功能 , 而成为这一地区具有强烈地域文化象征的器物 , 是当地老百姓文化认同的标志 。多年来 , 门头沟区一直重视京西太平鼓的传承与弘扬 , 组织老艺人开班传艺 , 培养传承人才 。“京西太平鼓”作为门头沟区最优秀的民间艺术之一 , 曾经近自门城镇、远至妙峰山以及百花山下的黄塔、军响等地广为流传 。虽然经历了各种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 , 但由于深受民众喜爱 , 京西太平鼓依然留存在门头沟地区 , 留存在百姓心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