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古老的元宵节风俗习惯满意吗?为什么?

古老的元宵节,是道家的上元节,天官赐福,根据节气的自然规律,每年正月十五月圆之时,吃元宵,看花灯,延至农历二月二龙抬头 。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隆重仪式 。一元复始,万象更新 。农事才正式开始 。最为鼎盛时期是唐宋,以龙为图腾,深以皇室垂青 。故有龙的传人之说 。以龙灯为首,旁系水族一类拓展莲灯,龙舟,河贝类等等艺术表现 。
【你对古老的元宵节风俗习惯满意吗?为什么?】吃元霄:糯水浸泡沥干,碓窝舂粉筛细,搓成元霄,清水煮漂,滚糖食用 。
看花灯:可通古代诗词描写的古人那个时候的场景与心情 。台上一出戏,台下一出戏 。反映封建社会和现代的男女之情相差不多 。比现代上班族的制度开放 。
请欣赏历代文化人过元宵节的诗词:(摘选)
一、汉代,嵇康(224一263年)《四言诗十一首(其十)》
羽化华岳,超游清霄 。云盖习习,六龙飘飘 。左配椒桂,右缀兰苕 。凌阳赞路,王子奉轺 。婉变名山,其人是要 。齐物养生,与道逍遥 。
二、南北朝,庾信(513一581年)《道士步虚词十首(其八)》
上元风雨散,中天歌吹分 。灵驾千寻上,空香万里闻 。
三、隋朝,隋炀帝(569一618年)《正月十五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
法轮天上转,梵声天上来 。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枝开 。月影凝流水,春风含夜梅 。幡动黄金地,钟发琉璃台 。
四、唐朝,张祜(785一849年)《正月十五夜灯》
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
五、宋朝,欧阳修(1007一1072年)《生查子.元夕》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
六、元朝,元好问(1190一1257年)《京都元夕》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 。长衫我亦何为者,世在游人笑语中 。
七、明朝,唐寅(1470一1524年)《元宵》
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 。满街珠翠游村女,沸地笙歌赛社神 。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
八、清朝,姚元之(1773一1852年)《咏元霄节》
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 。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 。
九、中华民国,???查无此人!!!
十、当代,???查无此人!!!
欢迎补充!

你对古老的元宵节风俗习惯满意吗?为什么?

文章插图
古老传统是一种历史人文精神的凝聚和寄托,代表着我们五千年悠久的人文素养,在我看来是不能丢弃的 。
而我们传统文化里吃,和看,都是很有讲究的,不但有故事,还有文化因子在里面 。
虽然如今传统文化日益没落,但不能丢,需要创新和与时俱进 。不断继承和发扬!
元宵就是逛花灯吧
中华五千,元宵节虽然没这么长的历史,但对古老的元宵节风俗能传承这么长时间来说,从讨喜和功能上,我觉得应该是完善的,我表示满意!
元宵节各地可能有些分支类的特别习俗说不定,但是三大习俗节目不可说,那就是吃汤圆,赏花灯,和猜灯谜
吃汤圆:以食为天,舌尖上的中国,对于华夏子孙来说,吃是一切的开始也是一切的起点和开端,用糯米搓成的圆形,象征着团员,塞上甜甜的芝麻豆沙象征团聚的甜蜜,热热煮上一大锅家人一起分享,象征着家庭的和睦和分享,长幼有序和谐健康!
看花灯:灯作为古时候夜晚的光源,带来温暖,安全,和希望!张灯结彩也是每逢节气的必做之事,看起来喜庆也是中国人传统的做法!吧灯做的漂亮又好看,连城一排一排,大家晚上来欣赏,更填快乐!更填气氛!更加和谐!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