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会恐惧爱情?如何克服爱情恐惧症?

我问佛
情是什么
佛笑而不言
只是看着娑婆世界
于是我知道
情是一切有情众生
?
我问佛
爱是什么
佛默默垂泪
只是看着地狱翻腾
于是我知道
爱是慈悲众生
?
我再问佛
爱情是什么
佛避而不答
只是看着沧海桑田
于是我知道
人生无常
爱情转瞬即逝
却永驻心底
?
于是释然
心含慈悲之情
怀拥大爱之意
做有情之人
行慈爱之事
即是有情有爱之人
?
古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爱是生命的根源 , 根据佛教的“十二因缘”说明 , 人因为有情爱 , 所以轮回生死;人因为有情感 , 因此称为“有情众生” 。情爱并非专指男女之间的爱情 , 举凡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亲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忠臣爱国之情等 , 都是情爱的表现 , 乃至个人的兴趣、爱好 , 也是一种情感 。
佛教劝人学习放下万缘 , 不要执着感情 , 却不是要人无情 , 因为 , 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 只要把爱情的聚散当成因缘变化来看 , 明白“缘散则散 , 缘聚则聚”的道理 , 爱、恨便能在这一念之间转变、释怀 。只要是人 , 就不可能没有感情 , 佛教称众生为“有情” , 就是因为“有爱”的缘故 。人活在世界上 , 除了饮食的养分 , 还需要精神的滋润 , 而感情就是最好的精神滋润剂 , 因此 , 感情和生命可说是息息相关的 。感情虽然带给人很多温暖 , 却也充满痛苦;相爱的人 , 感情浓烈 , 如胶似漆分不开 , 一旦爱过了头 , 或失去了爱 , 就变成了苦;也有人以为只要不动情 , 就不会为爱所苦 , 这恐怕是一厢情愿的想法 , 既然情爱和生命息息相关 , 无论是否定它 , 或硬生生地把它切断 , 既不合乎佛法的因果 , 也不合乎人情的道理 。佛教虽然劝人学习放下万缘 , 不要执着感情 , 却不是要人无情 , 因为 , 人本来就是有情众生 。——圣严法师说爱情
?
一般人对于这个 , 总觉得很好奇;因为 , 大家以为只有男女的情爱才叫做“谈情说爱” 。其实 , 不一定只有男女或男男之间的情爱才叫情爱 , 父子、母女之间的亲情 , 朋友之间的友情 , 同胞之间的袍泽之情都是情爱 。对大众而言 , 总希望被人所爱 , 喜欢获得别人的感情 。但是有一些人 , 他们则喜欢发挥自己的爱心 , 去爱社会上的大众 。可是 , 爱 , 有时候是很容易出问题 , 因为“爱“与“恨“是对难兄难弟 , 几乎是形影不离的 。爱得不好 , 会成为恨 , 因为社会上一般人所讲的爱 , 往往仅限于男欢女爱 , 而不能进一步将爱扩充为民胞物与的襟抱 , 将爱升华为爱护一切众生的慈悲 。——《佛教的爱情观》星云大师
古语云 , 天下不治 , 匹夫有责 。其责何在 , 在物不格耳 。物若肯格 , 则知致 , 意诚 , 而心正 , 身修矣 。(一人如是 , 亦有大益 。人人如是 , 则太平矣 。)物者何 , 即心中之私欲 。格者 , 格除屏弃 。人心中无有私欲 , 则知见自正 。譬如爱妻爱子之人 , 由彼心中有一个爱情锢蔽到 , 女人儿子之坏 , 总见不到 。若无爱情 , 则妻子之是是非非 , 直下如镜照象 , 一点也不会错乱 。切不可以朱注中推极吾之知识为致知 , 穷尽天下事物之理为格物 。若如此说 , 虽圣人也做不到 。正心诚意之事 , 即一字不识之匹夫匹妇 , 但无偏私之欲心 , 均做得到 。格致诚正修齐治平八事 , 从本上说 , 乃格物一事 。物既格 , 则知致 , 意诚 , 心正 , 身修矣 。——《爱情婚姻问题》印光大师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