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为何会在邯郸之战中惨败?

战争背景:
公元前260年,大名鼎鼎的长平之战,大家应该都很清楚吧,由于赵括的纸上谈兵,使得赵军大败,40万大军被活埋 。大家可想而知,这40万可是赵国的主力军队,在赵国国内剩下的就是老弱病残孕了,人人畏惧,人人怀着深刻的仇恨 。
跟踪:
秦将白起向当时的秦王秦昭襄王提议,乘胜追击,一举攻占赵国的首都邯郸,因为长平离得邯郸已经很近了,现在来说也就是160多公里,可以说如果此时一鼓作气,赵国的灭亡是指日可待 。
但是此刻秦国内部的矛盾却打乱了白起的计划,这时候秦国的丞相范雎担心白起灭赵后,威望和实力超过自己 。于是向当时的秦王进谗言说,秦军需要修整,等休整以后再进军赵国也不为迟,由于范雎和秦王的关系更亲近一些,于是就听了范雎的意见 。这件事的最大后果是严重挫伤了秦军和其将领白起的士气,也为后来的邯郸之战失败埋下了伏笔 。
过程:
一年之后,也就是公元前259年10月,秦昭襄王命令五大夫王陵率军二十万兵攻取邯郸 。但是大的时机已经错过,此时的赵国已经得到了很好的修整,甚至妇女儿童都参加了队伍 。
此战,秦军三换将领,在二十万大军的基础上,又增兵三十万,面对着如此严峻的形式,魏、楚两国军队先后抵达邯郸共同抗秦,在几年的战斗焦灼中,秦军最终惨败 。秦军将领王龁败逃,另一位将领郑安平投降赵国 。秦军损兵折将30万 。
失败的原因:
第一、秦军的战略失误 。白起的一举攻下赵国首都邯郸的战略是对的,秦昭襄王轻信了范雎的谗言,而延误了战略时机 。
第二、赵国得到了休养生息和同仇敌忾 。长平之战后的赵国已经危如累卵,他也只能强撑起来,同仇敌忾 。
第三、其他几个国家的支援 。特别是魏、楚的强有力的支援,在两军焦灼的状态下,打破了这种僵局 。
第四、赵国平原君个人出色的能力对于外援的支持起了重要的作用 。六国的救兵,其本上都是平原君派人争取来的,历史上著名的信陵君窃符救赵、毛遂自荐的等故事就是发生在此时 。

号称“虎狼之师”的秦军,为何会在邯郸之战中惨败?

文章插图
朝史暮想:
秦军在邯郸战役的失败,有以下几个原因:
其一,燕赵大地,多慷慨悲歌之士 。尚武风,性悍勇 。赵国虽主力被歼,然邯郸城四五十万夫妇百姓全都动员起来抗秦 。
其二,哀兵必胜 。长平之战后,赵军主力一战屠灭 。赵括带去的部队,很大一部分都是邯郸的预备役 。这个时候,邯郸城内几乎家家都有亲人死在长平 。他们是父,是子,是儿,是夫,现在秦军来攻邯郸,怎会不拼命复仇?!
其三,赵国善守 。当年赵氏在建晋阳城时,用板夹夯成墙修成城郭,用高丈余草木筑宫舍围墙,冶炼青铜铸成宫殿大柱 。扒开土墙里面就是竹子,竹子可以做成弓箭;青铜柱融化了可以做成箭头和兵器;木质房屋拆了就是燃料 。赵国的心机和有备无患,令人发指 。
其四,极端寒冷的气候大大迟滞了秦军的补给线畅通和战场灵活 。
其五,秦王失去理智,不断加码 。不顾前线将领的请求,催促强攻,徒增伤亡 。
其六,赵国军民的同仇敌忾与牺牲精神 。赵王亲临一线,廉颇全程指挥,平原君赵胜开放私库出钱出粮,组织门客编成敢死队几次拼死抵挡秦军 。邯郸城内所有用度优先满足军人,很多赵国文臣被饿死 。
其七,信陵君的窃符救赵,平原君的出访楚国,春申君于千钧一发之时带楚军赶到 。
其八,秦将郑安平带领粮草和援军的支援,在面对战场态势发生变化时,秦将之间出现战略分歧 。郑安平主张继续进攻邯郸城,王龁等人则开始向武汉长平一线撤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