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启亮|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容启亮|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文章图片

香港理工大学教授容启亮在展示由其团队研发的“火星相机” 。 “火星相机”搭载于“天问一号”着陆器外层平台 , 体重仅390克 , 但外壳坚固、稳定性高 。 (资料图片)
容启亮|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文章图片

香港理工大学吴波教授在展示遥感数据图 。 其团队从不同渠道搜集大量火星地貌遥感数据并进行分析处理 , 协助“天问一号”选取火星着陆点 。 (资料图片)
容启亮|为国家航天事业贡献“香港力量”
文章图片

香港市民在香港会展中心一睹月壤真容 。 新华社采访人员 李钢摄
日前 , “时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国科学家主题展及部分月壤在香港会展中心展出 。 展览人流如潮 , 一票难求 。 能够一睹月壤真容 , 让来参展的香港市民十分激动;香港科学家参与国家航天事业发展的事迹 , 更让大家深感自豪 。
“香港科技界有能力在国家太空探索及科研发展上担当重要角色 。 ”香港理工大学校长滕锦光说 , 为国家航天项目作出有意义的贡献 , 既提升香港民众对国家发展成就的自豪感 , 更是爱国主义的体现 。
梦想启蒙 , 自制相机激发创意
5月15日7时18分 , 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在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成功着陆 。
这其中有香港科学家的贡献 。 对香港理工大学工业及系统工程学系(精密工程)讲座教授容启亮和他的团队来说 , “天问一号”的成功着陆意义尤其特殊:搭载于火星探测系统上的仪器“落火状态监视相机”(又称“火星相机”)正是由他的团队牵头研发 , 用以监视火星车着陆后的初始化状态及周边环境 。
“火星相机相当于探测器的‘眼睛’ , 很高兴我们不负期望 。 ”得知“天问一号”顺利着陆火星 , 容启亮难掩自豪与激动 。 从自制相机、到勇闯宇宙 , 他与摄影的不解缘分 , 早在年少时就埋下了种子……
上世纪50年代 , 容启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香港家庭 。 在玩具短缺的童年 , 容启亮开动脑筋、大胆尝试 , 自制出各类游戏 , 常常与小伙伴玩得不亦乐乎 。
踏入中学 , 思维活跃的容启亮成为老师眼中的调皮学生 。 不多久 , 兴趣广泛的他就创立了摄影学会 , 并成为第一届会长 。 然而 , “玩相机”在当年实属一件奢侈的事 , 普通中学生根本难以负担 。
没有相机怎么办?容启亮就去捡别人不要的破旧镜头和零件 , 回家自行组装 。 “造一个箱子 , 找一块玻璃 , 再安一盏灯 , 这就成了一台相机 。 ”在黑白照片的年代 , 睡房床底便是他用来冲晒照片的临时“暗房” 。
“只要是感兴趣的事 , 无论多困难 , 我都会坚持下去 。 ”回顾往昔 , 容启亮感慨 , 成长过程中的资源匮乏 , 正是激发自己创意的“启蒙老师”;不轻言放弃的性格 , 更造就了他今日苦心钻研的科学精神 。
2013年 , 容启亮率领其团队研发的“相机指向系统”随嫦娥三号在月球正面软着陆 , 这是国家探月工程首次采用香港研发和制造的精密航天仪器;2019年 , 这款相机指向机构再次随嫦娥四号升空 , 见证人类探测器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 。
全力以赴 , 攻克工程学“终极挑战”
“一项发明必须经过多重审批和试验才会被国家选中 , 哪怕是很小的失误、哪怕只错一次 , 你就已经输了 。 ”2017年 , 容启亮获邀参与国家首个火星探索任务 , 他一方面深感荣幸 , 另一方面则抱着“战战兢兢”的心态 , 全力以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