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成功研制多款精密的航天仪器 , 但每次开启新的航天项目 , 研发过程都要从头做起 , 火星相机亦不例外 。 时间短、任务重 , 容启亮直言自己几乎每天都在协调解决各类技术问题 , “试验最紧张的时候 , 一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 。
容启亮手持银白色的“火星相机”样机 , 向采访人员示范它的操作方法和运作原理:“我们为这款相机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新的‘一体化热流防护设计、测试及品质控制方案’ , 将民用零部件一步步提升至航天级别 , 每个步骤都经过严格把关及筛选 , 这是同类设计第一次应用在航天科技上 。 ”
搭载于“天问一号”着陆器外层平台上的“火星相机” , 体重轻巧 , 约390克 , 但外壳坚固、稳定性高 , 可在长时间的太空旅程中克服极端温差、宇宙尘埃、辐射、机械振动等严峻考验 , 并在着陆下降过程中承受相等于地球地心引力6200倍的冲击震荡 。
“看这里 , 它有超广角测量视野和影像变形控制功能 , 能持续监测火星环境和巡视器的操作状态 。 ”容启亮戴上手套 , 小心地打开相机前盖 , 逐一介绍着 。
浩瀚宇宙、星辰点点 , 人类对太空的探索从未中断 。 从神话到现实 , “天问一号”旨在一次性实现对火星“环绕”“着陆”及“巡视探测”三大任务 , 是世界航天史上的首次尝试 。
多年航天探索路 , 所取得的成果令容启亮十分振奋 。 他说 , 高效太空工具的设计和制造可谓工程学的“终极挑战” , 说明科学家既要脚踏实地 , 更要仰望星空 。 “感谢国家对香港科研充满信心并委以重任!作为香港为数不多拥有航天任务实战经验的团队之一 , 我们期待进一步发挥所长 , 为国家其他深空探索项目贡献力量 。 ”
2020年底 , 由容启亮和他的科研团队最新研发的“表取采样执行装置” , 成功协助“嫦娥五号”从月球捧起一抔土 , 为国家探月工程带回宝贵的月壤标本 。 这套执行装置由超过400件工件组合而成 , 除近摄相机外 , 容启亮亦牵头设计了采样器及封装装置等 。
不断求进 , 点亮国家深空探索之路
与火星的成功邂逅 , 揭开了我国行星探索的序幕 。 但登陆火星失败率极高 , 着实是一项艰巨任务 。
“火星表面的地形复杂 , 大气层稀薄 , 且随时可能出现沙尘暴 , 加上火星与地球通信有5至20分钟的延迟 , 凡此种种均增加了登陆火星的难度 。 ”在香港理工大学土地测量及地理资讯学系教授吴波看来 , 选择一个安全又兼具科学价值的着陆点至关重要 。
2017年至2020年期间 , 吴波应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邀请 , 率领团队进行火星全球的分析与评估 , 研发创新的地形测量及地貌分析方法 , 协助选取火星着陆点 。
忆及“天问一号”在最佳着陆椭圆中心点附近安全降落时的画面 , 吴波深情感慨:“这次火星任务注定会载入史册 , 作为这项庞大工程中的一颗小小‘螺丝钉’ , 我们不仅见证了历史 , 更参与了历史 , 这是多么值得高兴和骄傲的事呀!”
逐梦太空 , 不断求进 。 在香港理工大学实验室外的诸多展板上 , 展示着一系列太空科研的研究成果 , 一个个复杂而精密的项目 , 记录着香港与内地科研工作者们同心协力 , 推动中国探测器一步步远行 , 探索深空的奥秘 。
“期望未来能有更多香港科学家参与‘探月’‘探火’等项目 , 如果有这样的机会 , 我一定积极申请 。 ”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副院长黄锦辉对无垠宇宙充满热情和期待 。
中国科学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叶玉如表示 , 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成果来之不易 , 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努力和坚持 。 她寄语香港科研工作者勇挑重担 , 不负所托 , 更加积极和深入地参与国家创新科技发展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