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谢池春·壮岁从戎
宋·陆游
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 。阵云高、狼烽夜举 。朱颜青鬓,拥雕戈西戍 。笑儒冠、自来多误 。
功名梦断,却泛扁舟吴楚 。漫悲歌、伤怀吊古 。烟波无际,望秦关何处 。叹流年、又成虚度 。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现在谈诗词歌赋都是走历史虚无主义的吗?
现在是个人都能谈诗歌,一谈诗歌就是大谈唯美、意境-----怎么玄乎就怎么谈,怎么煽情就怎么谈,活深深把诗词歌赋谈成矫情鸡汤文 。至于让这些“爱死了诗词歌赋”的人讲一讲诗词好在哪里,就屁都放不出,甚至不拿着白话文翻译,连诗词写的啥都不知道 。就这,还好意思谈诗词好美?谈诗词能陶冶情操?谈诗词能涵养气质?
宋词美吗?是美的,但这种“美”并不仅仅只是宋词、甚至不仅仅是诗词歌赋所特有的,而是所有文学作品、乃至艺术作品所通有的 。
从文学作品上来看 。这种美,是起源于情绪,然后依靠巧妙的语言艺术来呈现 。宋词也不例外 。但大多数人言之凿凿谈宋词很美,都是人云亦云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多数人对于诗词歌赋是有阅读障碍的,甚至是缺乏审美的 。那这部分人所认知的“宋词美”,不外乎来自于各种诗词鉴赏的二手饭和白话文翻译 。前者只是别人的体会,后者直接就是另外一种东西-----西瓜和去瓤的西瓜是一样的么?
所以,要探知宋词之美,首先便是要了解“语言艺术”之美 。而语言艺术不外乎三个方面:
词之一体,最为贴合音乐 。要体会个中之美,首先便是需要体会其中的韵律之美 。何为韵律?“轻重扬抑、参差相错” 。
词中每一词牌有不同的节拍、声律 。而作者填词之时,须得将情感的变化与词牌的节奏相适应,方才能将语言艺术发挥的淋漓精致 。这点读者怎么去体会?就是需体会每首词中的四声平仄、韵位的安排 。
例如:
这句就是通过节奏较快的七言律句与音节较长的四言句的落差感,体现了情绪上的巨大起伏 。所以吟咏起来,动人心魄 。
辞色之美,在于字句的精准表达,以及字句上的色彩搭配 。而对于读者来说,要体会到这两点 。一个是对于文字的积累要有一定的基础,另一个就是对审美有一定的要求 。
例如,
首先是字句的准确,“千树压西湖寒碧”虽然没正面写雪如何之大,但用在树上用一“压”字,便着人联想到白雪倾覆之景象,又写做“千树”,更强调了是大雪;
至于颜色的搭配,便是“千树压”联想出的白雪皑皑作为背景,独衬出湖水碧,同时又由“雪”“寒”的搭配,便使得读者自然而然的感觉到湖水刺骨的冰冷 。
这就是字句的精准,色彩的搭配 。-----但这些东西非得自己有一定的审美水平、文字积累水平,才能体会的到 。所以很多人天天把宋词美挂在嘴边,但却说不出个一二三来,就是因为这些人根本就没读懂过宋词,也没下过功夫去学罢了 。
- 草莓原产地
- 秋季十款美食 大开吃戒不增重
- DIY减肥美食 吃吃喝喝轻松变瘦
- 太瘦了有什么不好 太瘦真的美吗?
- 瑜珈4式 打造腿部完美曲线
- 美丽开心瑜伽经典6个招式
- 瑜伽拉伸现出完美体态
- 窈窕现一身急速瘦小腹
- 女人过度减肥瘦身的危害
- 瘦身工程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