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家长的收获和感受 怎样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 二 )


文章插图
先弄明白何为"规则意识"?
规则意识是指: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的默契;道德规范、人文情怀的默契 。并被大众广泛接受和遵守的一种习惯 。
它扎根于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是发至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 。是对规则的一种敬畏,也是一个人,乃至全民族文明进步的标志之一 。
俗话说:"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规则意识"应该从小做起 。
首先,应该让孩子清楚,"规则"到底是什么?
譬如:和孩子一起过马路,让孩子知道什么是"斑马线"?什么是"红灯"、"绿灯"?告诉孩子:红绿停、绿灯行,通过人行横道时要走斑马线,一定要遵守交通规则 。
家长要言出必行,给孩子制定的规则,父母首先要遵守 。幼儿最擅长的学习方式就是模仿 。譬如不让孩子玩手机游戏,父母就不应该在孩子面前玩游戏 。
当孩子有意识地遵守规则后,要及时给孩子奖励,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如果孩子明知规则,却不遵守,要及时提醒并适当地给予惩处 。
培养孩子的规则意识,不要事事干涉,处处控制,让孩子无所适从 。在过度干涉控制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自律的 。孩子实际的体验不能代替 。不让做这,不让做那,把自己体验过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孩子没有亲身经历,就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因为,自律是从自我体验和自我管理中学会的,只有给他真正的自由,他才能学会自律 。
总之,规则意识的培养要有耐心和智慧 。要让孩子在和谐有序的状态中,循序渐进地内化在心里 。
立规矩很苦,但是,将来孩子会因此而受用一辈子 。
在生活中规则无处不在,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如在家庭里有家庭规则,即传统所讲的家规或家法 。如在学校里的校规校纪,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 。还有公共场所约定的秩序也可以是规则的表现形式 。
第一,家长必须清楚秩序感构建也有敏感期,这个阶段恰是培养孩子遵守规则最佳时期 。
对于幼儿来讲,在3-5岁间有一个秩序敏感期,就是幼儿对爸爸妈妈给立下的规矩很容易接受,对幼儿园教师提出的纪律要求也很容易接受,对小伙伴们在一起时参加游戏活动需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也容易接受 。所谓的秩序,就是大家共同遵守的行为规范,只要家长和老师重视培养孩子遵守秩序,特别是要教给孩子遵守规则有什么好处,孩子只要听懂了,就愿意去自觉遵守 。如幼儿园老师对小朋友们讲:“老师最喜欢听指挥的小朋友,老师让大家做什么,如果你能自觉做好,就是最棒的好孩子 。”当孩子听懂了老师的话,内心就会渴望老师表扬自己,老师喜欢自己 。如果似懂非懂,也会模仿别的小朋友去做,而后被老师关注,被老师表扬 。
第二,家长必须要重视家庭规则意识构建,在家里培养孩子遵守家规的好习惯 。
现如今,在很多家庭里根本没有家庭规则,因为传统家族中的家规和家法已经失传 。恰是在家庭里没有规则拟定,家长自然无法对孩子进行遵守家规意识和好习惯的培养 。很多时候,家长本身就有很多不良习惯,不仅会让孩子效仿,待想管教孩子时反而被孩子呛的没话说,如常听到孩子讲:“你们都这样做,为什么我就不能?”因此,家长必须要结合日常生活、学习和家庭伦理道德分别拟定合理的家庭规则 。一经制定好后,要全家人共同学习,家长做遵守规则的模范,才会让身教发挥带头示范作用 。
第三,家庭规则应逐步完善,逐条去抓落实,抓一条巩固一条,再增加新内容的落实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