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时同为“吴中四家”的陈淳与文徵明,为何关系并不好?

文征明大器晚成,性格沉稳,和放荡不羁爱自由的唐寅是莫逆之交 。看到历史上那么多大咖,少年聪慧,一举闻明于天下的,深深的写到怀疑,写到文征明时,总算回归了普通人的轨迹 。
他出生于明宪宗成化六年,一个武官家庭,终于不是书香门第,源远流长了 。他小时候就跟随父亲去往任上,属于随官家属,大院子弟 。家庭出生还是不错,但是小时候文征明一点都不聪明,和同时期“江南才子”比起来,他是最笨的,到七岁的时候都不会说话,但是他爹坚信自己的娃会大器晚成,一个优秀的父亲对于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
文征明到十一岁的时候开始说话,也许是发育过缓,也许是的确比较迟钝,反正他读书的时候,放现在小学都快毕业了,以此证明他确实不是聪明的娃 。他的整个童年少年时期都是随着父亲辗转随侍 。不久父亲文林提拔为南京太仆寺丞,请假回归故里 。返吴后,文征明结交了唐寅、都穆等朋友,虽然不聪明,但是朋友总归还得有的嘛,他向都穆请教诗歌,唐寅也经常到文家串门,向文林请教一些学问 。
文征明学习书法是一个偶然,被人喷了,因为书法不佳,连考试成绩都被牵连了,明孝宗弘治元年戊申(1488年),从安徽归还故乡,成为乡里的秀才 。岁试时,宗师批评文征明其字不佳,评价为三等 。因此文征明开始精研书法,刻意临学,他有一种勇气,越挫越勇 。
弘治二年己酉(1489年),当时学官严厉,拘文法,循章句 。文征明很不愿意学这些八股文章,太烦了 。后来他结识了沈周,观沈周画《长江万里图》于双娥精舍,很是羡慕和赞赏他的绘画技艺,于是跟从沈周学画,一发不可收拾,沈周生怕影响他的仕途之路,但是架不住文征明喜爱,沈周也悉心教导他,所以他很得沈周之风 。后来他又跟从李应祯学书,李的书迹清古,将其书诀传授征明 。可以说,他的书画都师从名家 。
文征明最难得的是,他品行端正纯良,一生之中只有一位妻子,并和妻子白头偕老,一生一人,白首不相离 。
这样一个执着的人,虽然天资不高,但是却是做到了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 。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还与沈周共创吴派 。这是一个认真的人,精于业的人,他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并称吴中四才子 。
他与唐寅关系交好,可以说是至交好友,两人年岁相当,在书画当中互有影响,虽然两人性格不同,一个沉着安稳,一个放荡不羁,但是并不影响他们的友谊 。文征明性格宽厚,桃李满天下,能和性格截然不同的唐寅做朋友,这个人不会是一个偏执狭隘的人,甚至在他规劝唐寅收敛性格时,唐寅一气之下给了他一封绝交书,他也并没有记在心上,而是主动修其旧好 。
陈淳是文征明的学生,师从文征明 。唯一史书上记载的文征明对他的评价:“吾道复举业师耳,渠书、画自有门径,非吾徒也 。”什么意思呢?其实这个评价还满高的,通俗一点就是陈淳的书画自成一派,不是我的徒弟 。书画讲究的就是自成一派,别具风格,如果一味模仿,没有自己的体系,充其量只能算是个画匠、书工 。
陈淳的出生在一个文人士大夫家庭,家里收藏颇丰 。陈氏为吴县富饶大族,陈璚与同乡王鏊、吴宽、史鉴、沈周等人交游密切,沈周屡有画作赠与陈璚 。陈钥与文征明为通家之好,相交二十余年,情谊笃厚 。所以文人也是有圈子的 。
陈淳家学渊源,和文征明不同,属于少年成名,陈淳早年间与其师文征明相处融洽,经常一起游冶、宴饮、唱和,并与文氏的门生和文友交往密切,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耿直boy 。淳所画的一幅《湖石花卉图》扇面上,就有唐寅、祝允明、邢愿、文徵明诸名家题和诗,如果关系不好,文征明肯定看都懒得看他,何必去提诗相和,出于师生情义,也不能不合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