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活化石”上亿年都不再进化了?

题主这个问题不太准确,虽然地球上存在着很多被我们称之为“活化石”的物种,但是这些物种和最初的形态和特征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不是没有发生进化,而是持续在进行着不间断地缓慢进化而已 。
在生物学上,科学们针对现存的特殊生物提出一个“活化石”的概念,代表着除了这些物种之外,在当前的地球上,已经找不到和它相类似的种类,而与它相类似的种类,已经由于种种原因,比如强烈的地质活动、遍及全球的气候灾难等原因发生了灭绝,唯独这些特殊的物种,依靠强大的适应能力存在了下来 。
被称为“活化石”的物种有很多,举几个例子,比如鸭嘴兽、大熊猫、银杏、珙桐、蟑螂、鹦鹉螺等等 。这些物种的存在历史时间都非常长,有的长达上亿年 。在这漫长的历史时期里,自身的机体特征均发生着缓慢的变化 。但是这种变化必须是缓慢的,一方面是由于基因突变没有方向性决定的,在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基因发生的变异是没有方向性的,当有利于适应环境变化时,这些发生有利变异的物种个体最终会被保留下来,反之则不能存活逐渐被淘汰,因此进化的过程也是生物群体试错的过程 。
另一方面是基因突变的强度所决定的,那些为了适应环境而发生规模较大基因突变的个体,可能在某一时期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非常强,但当环境再次发生变化时,就会显得非常被动,适应能力反而会下降 。以上两个方面的原因,使得生物进化要遵循着类似的“中庸之道”,不能毫无方向,也不能操之过急,否则物种灭绝是早晚的事 。
当然,还有一个进化的时间尺度问题 。比如,我们人类从南方古猿进化成现代的人类,也走了大约500多万年的历程,那些被称之为“活化石”的生物,其进化时间更长,可能某一方面的性状改变,就得需要几百上千万年,所以在我们人类拥有文明之后的这段短时间内,或者以我们有文字记载的这段时间来对比“活化石”的变化,可能微乎其微,关键是我们能够对比它们变化的时间,实在是太短太短了 。

为什么“活化石”上亿年都不再进化了?

文章插图
在生物学上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词叫“活化石”,因为考古学家发现这些生物数亿年前的化石看起来与今天的都没有什么区别,就好像是活着的远古动物 。
活化石的存在让我们有机会通过研究它们认识生命进化路程中的往事,是穿梭时间的宝物 。但是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奇怪的问题——为什么这些生物不进化呢?理论上说只要基因还存在突变就应该可以进化,为什么它们既没有被淘汰也没有开枝散叶呢?
其实这些问题本身就是不准确的,我们要知道两个概念:
事实上无论活化石物种与它们的祖先看起来有多像,它们都是不同的,如果将它们放在一起很可能存在生殖隔离 。几亿年前的环境与现在也不一样,无论是温度还是氧含量,活化石物种与祖先在生理指标上一定有区别,否则就不可能在如今的环境中活下来 。
化石证据显示最早的鲨鱼出现在4.2亿年前的志留纪,比恐龙还要早不少,在近1亿年的时间里鲨鱼没有多少变化,鲨鱼中最年轻的成员是约300万年前出现的,体长不到一米的斑竹鲨 。
鲨鱼属于软骨鱼类,在进化史上中算是比较原始的,因为鲨鱼没有进化出鱼鳔,也没有可主动开合的鳃,所以需要终生不停地游泳才能保持下潜深度与呼吸 。
那么既古老又相对原始物种家族有多么繁荣呢,现存的鲨鱼有超过500个物种,从小到大在海洋中的绝大多数生态位都有分布,它们的外形差异之大,很多人认不出它们都是鲨鱼 。最大的鲸鲨常常被误认为是鲸,扁平的天使鲨则常被误认为鳐鱼之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